中國智能汽車,加速!
发布时间:2020-03-13 15:53来源: 网络整理原標題:中國智能汽車,加速!
中國汽車行業從業者的朋友圈,最近都被一份文件刷了屏。發改委、工信部等11個部門在2月底聯合印發《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下稱《戰略》),中國智能汽車發展,或者說中國汽車產業的未來,有了清晰路線圖。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過去中國智能汽車的發展,是由各個部委在各自領域中分別推進,聯合出台如此重磅文件尚屬首次,這正是大家備感振奮的原因。
根據《戰略》,智能汽車是指通過搭載先進傳感器等裝置,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具有自動駕駛功能,逐步成為智能移動空間和應用終端的新一代汽車。因此,發展智能汽車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就像撫育一個孩子,他最終成長得好不好,要看傳感器的“眼睛”亮不亮、自動駕駛系統的“大腦”靈不靈、配套基礎設施的“肌肉”發不發達……
那麼,中國智能汽車產業鏈各環節目前發展情況如何?本報記者就此對相關專家和企業進行了採訪。
激光雷達
挑戰“不可能”就是成功的捷徑
要實現自動駕駛,車得會自己“看路”。傳感器就是智能汽車的“眼睛”。
目前智能汽車最重要的傳感器有三種:激光雷達、高分辨率攝像頭、毫米波雷達。這三種“眼睛”各有優劣:激光雷達測量位置准,但無法測量速度,且成本很高﹔攝像頭成本低,感知方式最直接,但測距能力弱,且受天氣環境影響大﹔毫米波雷達檢測距離遠,幾乎不會受環境干擾,缺點是數據穩定性差、無法提供高度等信息。
於是,圍繞這三種“眼睛”如何搭配,就誕生出兩種技術路線的對決。特斯拉是強硬的“視覺主義者”,堅持不使用激光雷達,以“攝像頭+超強計算機視覺算力”為核心,搭建起自己的感知系統。而智能汽車的其他主流廠商如谷歌、優步、通用等,顯然認為純粹依靠攝像頭並不保險,紛紛採用以激光雷達為核心,輔之以毫米波雷達與攝像頭的方案。
兩種技術路線最終誰能勝出,還要等待時間的証明。但目前中國的選擇,是更為主流的“激光雷達+”方案。
那麼在激光雷達這個關鍵零部件領域,中國表現如何?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國汽智聯汽車研究院編寫的《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目前國內已涌現出不少優質激光雷達供應商,禾賽科技、速騰聚創等更是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我們目前布局了300多項專利,客戶遍布全球18個國家和地區的68座城市。”禾賽科技首席技術官向少卿對記者說,“在美國硅谷持有自動駕駛路測牌照的公司中,超過一半使用的是禾賽激光雷達。”在國內,禾賽也是百度、文遠知行等無人駕駛汽車的激光雷達供應商。迄今為止,禾賽已完成累計超過2.3億美元融資,投資方包括德國博世集團、光速、百度等全球知名投資機構。
談到禾賽的“成功秘訣”,禾賽科技首席執行官李一帆說,“降維打擊”是禾賽最正確的戰略決策之一。
2016年的禾賽面臨著一個艱難選擇——如何定位禾賽第一款激光雷達產品?是隨大流,做一款單價2萬元的低端產品,還是挑戰自己,做一款領先於市場、單價20萬元的高端產品?
“通常中國公司進入高端制造業,都是從低端產品開始做‘國產替代’,在這個過程中積累技術、資金和市場,再慢慢向上滲透。”李一帆說,“但我們在一系列深度調研之后覺得,應該先做高端產品,解決行業痛點,佔領頂級玩家市場,再用這些積累去‘降維打擊’低端市場。”
事實証明了禾賽的判斷。在性能和穩定性要求最高的市場建立全球口碑后,禾賽的中低端產品在低成本市場一路勢如破竹。在李一帆看來,一上來就挑戰最難選項,是“當年看起來最‘不可能’的一個決策”,但當攔路虎都被化為墊腳石后,“挑戰‘不可能’就是成功的捷徑”。
自動駕駛系統
最好的方案是市場上買不來的
如果說傳感器是智能汽車的“眼睛”,那麼自動駕駛系統就是智能汽車的“大腦”。而以人工智能為核心技術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企業,就是智能汽車產業鏈的核心,掌握著產業發展主導權。
在中國,這類企業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一個是百度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下轄自動駕駛事業群﹔另一個則是專注於自動駕駛系統研發的初創公司,比如小馬智行、初速度(Momenta)、文遠知行等。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如果拋開大量技術專業術語,能最直接衡量自動駕駛系統優劣高下的標准有兩個:是否已經有產品化的東西﹔是否能得到下游車廠和資本市場的認可。“資本是長眼睛的,投資人在真金白銀投進去之前,每家都會去坐車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