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智能 >

区块链人工智能该怎样抗疫,这次疫情之后就清楚了

发布时间:2020-02-21 22:42来源: 网络整理

疫情至今,我们对疫情预警预测和主动干预的需求空前上升,这也引发大众对城市公共健康服务的重新检视,城市公共卫生建设正在迎来一场“大考”。

对此,新京报记者连线多位专家学者,就疫情下的城市公共健康服务展开讨论。

访谈嘉宾(排名按姓氏拼音排序):

邓矜婷(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法学院副教授)

杨东(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赵忠(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左美云(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智慧医养分会会长)

提高信息触达能力,消除大众恐慌心理


新京报:您认为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提供传染警示信息?

 

杨东:我们的疫情预警体系在本次疫情中,暴露了信息传递失灵与专业介入无效两个问题。

信息传递失灵是指自下而上的信息汇集和传递机制“失灵”。在突发性强、扩散范围广的重大事件面前,有效信息无法实现从地方到高层的高效传递。

专业介入无效是指缺乏专业信息进入决策的参考机制,导致有效信息的汲取、归集能力不足、预警机制失灵、专业介入无门问题突出。

因此,提高信息触达的能力,并构建以区块链引入、以“可信数据输入系统”“Gossip传播协议”“数字验证机制”为核心的双向信息沟通机制,进而避免总书记提醒全党注意的的防止公信力缺失的“塔西佗陷阱”。

赵忠:利用技术手段提供精准的传染警示信息,既能帮助大众做好防护措施,又可以消除大众的恐慌心理。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例如,公布定点医院位置和收治的病例信息、检测定点医院下风口的空气质量、对有过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的居家隔离者、政府采购配发可穿戴设备、及时追踪居家隔离者的主要健康指标等,都可有力消除居民的恐慌。

左美云:目前,多数地区都在披露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可能只是及时性和详细性存在区别。应该说,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不过,如果要做到疫情警示信息,更便于被辖区内的人员所获得,移动定位技术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地卫健部门可以和电信运营商合作,当公民在社区或外出办事时,可以收到手机运营商发来的所在社区或所经过社区的疫情警示信息,就如同我们在通过省界时会收到所在省份的问候信息一样。

疫情警示信息应该包括附近的感染情况、周边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信息等。这样,通过电信对疫情警示信息的主动推送,可以让所在或路过的人员加强防范。毕竟,充分的信息能够更好地消除或减缓居民恐惧。


联动大数据分析模型与保障组,有利于医疗资源动态配置


新京报:您认为本次疫情对医疗资源动态配置方面有何启示?

 

邓矜婷:此次疫情防控期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大数据可以帮助精准防疫、汇总人口流动情况、分析感染患者和密切接触者轨迹、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同时,为政府防控部门确定重点疫区提供支持,优先保障重点疫区的医疗物资供应和医务人员力量,实现最佳调配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在我们利用大数据的同时,应当重视个人信息保护。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以规范利用包括个人信息在内的大数据在防疫工作中的应用。

《通知》明确指出,不能将为疫情防控收集的个人信息用于其他用途,未经同意不得公开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因此,在大数据使用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经过脱敏处理,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只有依法依规利用大数据,才能既帮助防疫期间医疗资源的妥善配置,又防止因个人敏感信息公开而影响被公开人员的正常生活。

杨东: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的重要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