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民企生存指南:你落地是脸着地吗?
发布时间:2019-03-28 08:38来源: 未知
一年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外企到互联网民企的生存指南》。里面讲到一个互联网企业的专有词汇“落地”。
有人问我,什么是落地。也有同在互联网的人问我,如何算落地?
今天这一篇文章算是那篇的姐妹篇。在互联网企业又是一年,转眼离开外企加入互联网金融行业已经是第三年了。
在我们公司有一种说法,叫做“三年成人”,在这里走过三年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所以,这也算是给自己“成人礼”吧。
本文作者诺澄,热爱中文文字,能够在全英文环境中飞快的用中文记笔记。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id:nulishehui)。不端不装,有趣有梦,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说自己的故事。
我的Buddy(兄弟)离职了,在入职互联网民企的五个月零二十六天之后。
还记得,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尚是盛夏。互联网民工们穿着汗衫大裤衩还有夹脚拖鞋在办公室里面大行其道。
他则是工工整整地白衬衣西装裤,为了表示入乡随俗,看起来刚刚拿掉了领带。
他的老板带他过来介绍说:
这是你的师姐。
他站在那里深深一鞠躬。
师姐,请多多关照。
我着实吓了一跳忙说:
别叫师姐,叫 Buddy(兄弟)吧!
Buddy在加入我们互联网民企之前,在一家著名的日资银行工作了十几年,已经做到了“部长”级别。
据说算是极少突破日本企业“竹子天花板”做到这个级别的中国人。
曾经的“Buddy部长”办公室门口黑压压坐了好几排下属,动动手指财务报表立马出现在办公桌上。
报告上一个数字出错,下属马上拿回去改。问 Buddy,为什么不继续在日资企业“作威作福”,要来互联网民企“受罪”。
Buddy说:
人到中年,却不想继续安于现状,想要最后挑战自己一把。你不也一样吗?
又是一颗因着一点不灭的理想之光而不安分的灵魂。
“Buddy部长”在这里自然没有办公室了,挤在黑压压的工位之间,满头大汗的做 Excel 表格。
同时,还经常要接受比他年轻许多的女上司的指导“要有互联网思维”“要有商业感觉”。
几个月过去,Buddy 还是和这个环境非常不一样,永远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衣着,恭恭敬敬的态度。
去他工位那里谈工作,看到你坐过来,他第一时间站起来,开口说话前习惯性的微微鞠躬。
和他一起去开会,永远抢先一步帮你去推开厚重的玻璃门。他的不同,带着几分习惯,也带着几分执拗。
公司为了帮助新人落地,为新人设立了“师兄师姐”机制,就是让先入职的人给后来的人讲讲经验教训什么的。
这算是一个非强制的“民间组织”,结构松散全靠自愿。
我都已经不记得我到底是有一个师兄还是一个师姐了,反正就这么活了来。
Buddy却对所有公司的规则都认真执行。他会定期来跟我这个师姐汇报“落地情况”,还特别虚心的听取我的建议。
每一次聊完,他都郑重其事地表示对我的感谢,搞得我不得不对这个 Buddy“上点心”。
过年前,Buddy 约我吃火锅。在这之前,由于他工作越来越多,已经抽不出时间来跟我定期“汇报”心路历程了。
那一次,看到 Buddy,我有些意外,因为他已经非常“互联网”了,牛仔裤运动鞋双肩包,头发乱糟糟的。
喧闹嘈杂的火锅店里,他一边大声让服务员再上半打啤酒,一边卷起袖子往突突冒泡的红锅里面加毛血旺。
我问他,“最近怎么样?”
他说,“过完年,我就打算走了!”
过去五个多月他在公司经历的不痛快,我多少是有所耳闻的。所以他的决定,我并不完全意外,却仍然不甘心的追问为什么。
他隔着桌子,扯着嗓子回答,“因为,我落不了地吧!”
然后,他又问了一句,“怎么样才算落地呢?”
是啊,怎么样才算落地呢?今天,你落地了吗?
互联网民企绝对是各种企业中的“战斗民族”。初来乍到的新人,多多少少都会碰到一些“下马威”。
但是其中最令人发怵的一句问候是,“今天,你落地了吗?”
“落地”是我到互联网民企之后学会的单词。
一开始觉得应该和外企中的“Fit In”(融入)差不多的意思,后来发现其实“落地”所包含的意思远比“Fit In”(融入)要丰富得多。
每一次觉得自己应该已经落地了,没有想到还有一层等着你继续“坠落”。进入公司的时候,工作经验越多,层级越高,落地起来越容易摔得头破血流。
公司为了帮助新人落地,还有一个培训班叫做“降落伞班”。
本意应该是,告诉作为“空降兵”的新人如何用正确的姿势,在高空优雅从容的打开降落伞包,然后安全着陆。
但是后来大家都发现,我们所处的环境更加严峻复杂,新人们往往根本来不及打开降落伞包,脸冲下直接硬着陆,在地上搓出一道带着牙印的泥痕。
然后挣扎着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说,“我落地了”。
仔细想想,如果没有经历过以下几个阶段,就不能真正落地。
一、“落地”=你相信了吗?
我入职的那天,参加新员工培训。同一张桌子上坐了两只半海归。我和另外两个男生。
那两个男生从美国回来,几乎是一下飞机,时差都没有倒清楚,就直接来了新员工培训。我算半只海归,毕竟三年前已经海归,算是有过缓冲带。
下午的时候,两个男生强睁着因为时差快黏在一起的眼睛,注册各种公司的账号,因为还没有来得及去办理中国手机号码,各种注册不成功。
于是,干脆停下来聊天,因着相同的海归背景一下子热络起来。后来,我们也经常聚在一起吃饭。
出国十年,中国已经变得跟当初我们离开的时候很不一样。
早回国三年的我,变成了他们眼里的“中国专家”,小到注册中国手机号码,大到如何办理中国社保,都会来问我。
我们讨论得最多的还就是如何在互联网民企落地的问题。
两位大哥都是高智商人种,是美国硅谷走出来的超级码农,颇有几分“谢耳朵”的傲娇和矫情。
他们在硅谷也是在互联网企业工作,但都是已经成气候的赫赫有名的互联网企业。公司规则和程序,自然清晰一目了然,事事有章可循。
如今,加入了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民企,确是别样滋味。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像是一列飞奔的高铁,以倍速成长。
期间,很多规则程序都在逐渐形成和不断纠偏的过程中。这样的对话经常发生。
我们这里有不错的工作机会,要不要来尝试一下?
好啊,JD (Job Description,即工作岗位职责描述)拿来看一下?
额,没有 JD。
什么?连 JD 都没有?
那我现在给你写一个?
什么?胡搞什么?现写?你逗我玩儿呢?
真没有真没有!我们可以因才设岗!
常常话音未落,人已远离。
我还有一个前银行同事,最近联系我,说他应聘了我们公司的某一个职位,想听听我的意见。过了一个星期,他又联系我说,岗位变了。
问怎么还没入职就转岗了呀?
他被吓坏了说:
我过去五年没变过岗位没换过老板。你们这个公司靠谱不靠谱啊?
当然靠谱啊!我说,这有什么啊。
互联网组织架构变动常有的,换老板也是家常便饭。没有灵动的组织结构,怎么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
云计算都是秒级了,其他变化怎么就不能跟上呢?前同事最终没有来,因为小心脏受不了。
这样的环境中,两位海归大哥自然是不舒服的。他们两个人都是把老婆孩子留在美国,自己孤身一人前行回国试水,想要等一切安定以后才决定举家搬迁。
只是,在这万马奔腾的互联网,“安定”二字就如同我们四海飘零无处安放的“青春”。
其中一位大哥连房子都没有租,直接 Airbnb 上面找短租的公寓,拉着大箱子跑来跑去。
第一个月的 20 号,他打电话给我问:
今天 20 号了,怎么没有发工资啊!你说,中国的民企会不会不准时发工资啊!
我不禁喷笑出来。
我们工资是每个月最后一天发啊。入职培训讲这一段的时候,你估计在打盹。
我说,大哥你如果这一点信念都没有,想必在这里落不了地啊。果然,在不久之后,听到这个大哥离职回美国的消息。一点不意外。
在我们这样的互联网民企,没有一点点信念还真不行。我们很牛的人事姐姐说,“我们要因为相信而看见,不要因为看见才相信”。
听起来玄乎乎的。其实用洋气一点的说法就是,take a leap of faith(信仰的飞跃)。
在进门之前,有谁可以确定门之后有什么?谁又不是开门之后,才在黑暗的屋子摸索着开灯。
说实话在互联网民企这种高速发展高度不确定的环境里面,没有一点点信念还真不会来。来了之后,没有一点点相信,还真落不了地。
二、“落地”=你触底了吗?
其实,在我加入互联网民企之前,我看了很多关于民企的报道,也和很多“过来人”聊过,知道要空杯心态,也知道要揉碎归零重头来过。
但是“知道”和“经历”之间,还是差着一道深渊。
刚刚入职的时候,我也曾经风光无限,毕竟好歹也算是一个“海归专家”带着先进的理念,来帮组织升级能力。
我做的又是非常熟悉的专业领域,一路顺风顺水,被各种肯定和表扬。半年之后,差不多时间入职的小伙伴不少已经经历了跌宕起伏。
而我还尚不知“人间疾苦”。
某一次一起吃饭,同一天入职的海归大哥说起在这里被“打碎重来”的痛苦经历,竟然几度哽咽。
工作中压力大诸多不顺,本想一个人承担,不让远在美国的妻子担心,于是每一次越洋电话都回避再三,到后来妻子都怀疑他是否在国内有了外遇。
还有每一次回美国探亲离开都是一场撕心裂肺,儿子会整夜不睡的拉着他的手,生怕在一觉醒来爸爸就已经在大洋彼岸。
这一切变成了落地过程中的加速度,让硬着陆变得更加疼痛。同桌的人都纷纷表示理解,然后开始讲述自己落地过程中的痛苦。
而我却还懵懵懂懂的觉得,似乎没有那么糟糕吧,好像还不错啊。然后,一切突如其来。
这种感觉就好像坐在游乐园的跳楼机上,戴上头盔扣上安全带,一开始跳楼机缓缓下降。
看着旁边过山车上的游客们狼哭鬼嚎的,还暗自窃喜觉得自己选的这个游乐项目没有那么糟糕,自己的吃相也不会很难看。
在完全没有准备的一刻,就这么突然一下,以极快的加速度,笔直的掉了下去,工作方法被批评,工作思路被挑战,汇报 PPT 一稿又一稿,然后永远死在目录上。
要重塑,要预判,要前瞻,到最后我都想要不买一个大水缸放在办公室,里面养一只名叫“保罗”的章鱼会不会有点帮助?
再和同期入职的小伙伴交流的时候,我没有了隔岸观火的不痛不痒,有的是身临其境的体会。
他们说,“看来,你开始落地了。”我追问,“什么叫做开始落地了?我不该要触底反弹了吗?”他们笑着说,“触底?你还早着呢。”
我内心一阵凉意。那么到什么时候,我才算落地呢?小伙伴们说,当你落地的时候,你自然就知道了。
省去一万字的细节描述之后,我终于有些体会到什么是落地的感觉了,虽然我还是不知道算不算触底。
首先就是内心不再骄傲,曾经觉得自己走路都自带光芒,代表着世界先进生产力,没搞清楚状况就要去打破草根生长起来的一切,而不去想打破之后如何重塑。
而现在我明白,先进生产力不是到处都管用,必须要合适的生产力才最有效。之后在一次行业交流会议上,主持人说了一些总结陈词。
大致意思是国外在风险防控领域是很先进,国内在这方面还滞后很多,所以要多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生产力。
当时作为嘉宾的我忍不住反驳,国外大企业因为有多年的沉淀,如果是传统金融行业在某些方面的确领先。
但是说到互联网金融这一领域,其实已经各有千秋各有所长了。
我想,当时说这个话的时候,倒真不是因为民族自豪感,更多的是这几年的“落地”过程让我真正谦逊起来。然后就是不再玻璃心。
过于骄傲的人往往也过于脆弱,一点打击就开始怀疑自我选择和职业方向。
在最痛苦的时候,也曾经想过,为什么要跟自己过不去,告别曾经光鲜的生活来这里找罪受。
也曾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自己曾经以为的那么专业和能干。
人到中年,职场之路风雨十几载,好不容易获得一些所谓的“功与名”,这种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是异常痛苦。
但是,就如那一句被说烂了的鸡汤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走过这一段路程,就不算真正落地。
就是那么一天,有同伴告诉你,“我也经历过,或者我也正在经历”。然后,豁然开朗,知道“煎”和“熬”,再加点油,终于成了一道人生的美味。
三、“落地”=你淡定了吗?
至今,我也不敢说,自己已经落地,或者是落地的很好了。不过,我知道自己不再惶恐和不安。
互联网民企的这几年,成就了自己一颗强大而安定的内心。不会因为某个成功的项目,就觉得从此站上了人生的巅峰。
也不会因为某个项目被批评得很惨,就怀疑和否定自己的能力。
我会微笑着对自己和团队说,合理的高要求是锻炼,不合理的高要求是磨练,都是职场的锤炼。
因着信念,莫问前路。
本文作者诺澄,热爱中文文字,能够在全英文环境中飞快的用中文记笔记。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id:nulishehui)。不端不装,有趣有梦,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说自己的故事。
本文为LinkedIn经授权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LinkedIn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进行删除,并就版权问题联系相关内容来源。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获取更多信息。
©2019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