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智能 >

沉浮2019:前沿科技撞上用户隐私

发布时间:2019-12-30 15:48来源: 网络整理

  【安防展览网 企业关注】干燥炎热的旧金山夏日,当地民众成群成群地聚集在街头,印着红色加粗×号的牌子高举过头顶,嘴里一声声高喊着“No Face Recognition!” 谷歌、Facebook、亚马逊……作为“湾区之光”的科技公司们楼下一度被围得水泄不通,他们从来没有像今年一样,因为泄露数据隐私所导致的负面影响而陷入如此汹涌密集的舆论危机。 太平洋彼岸的中国,科技公司同样在劫难逃。
 

  旷视科技用AI视频监控进课堂被质疑的风波尚未完全平息,换脸App “ZAO”即因为违规收集人脸信息被约谈,再到一消费者起诉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人脸识别第一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层出不穷数据隐私泄露事件,让前沿科技发展与用户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从未向今年一样刺眼、尖锐、难以调和,科技从未受到用户如此强烈的抵触。 道歉,道歉,闭门谢客。但道歉已然解决不了问题,从前的“不作恶“信条也被证明失效了。高度发展了四五年之久后,突然集中爆发的负面事件让对数据尽在掌握的科技公司们经历了一次难以忘却的信任危机。
 

  危机的出现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按下了暂停键,在忙碌着占领技术高地、推进商业化落地、抢占市场、攫取利润的同时,科技公司与商业精英们不得不开始考虑用户作为人的隐私与尊严。 2019,科技公司依旧携着令他们自豪又头疼的前沿技术,在日渐高涨的争议声中自我反思、曲折向前。
 

  争议背后:大数据+AI飞速发展
 

  数据隐私问题引起的争议愈发激烈,藏在数据背后的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则在近几年迎来了一波不小的发展浪潮。 互联网造就了海量的数据,云计算让海量数据被筛选、加工,产生了更大的价值,直到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让数据进一步多样化、具体化。
 

  尤其是最近几年人工智能在商业化落地上的突飞猛进,从从前的传统数据扩展至今天的人脸、语音、指纹等生物数据,在一代又一代的新技术面前,我们变得越发透明。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一度成为热词,用户总是能够在互联网上留下自己的消费数据,最近的浏览痕迹、往期的消费记录、消费物品的属性等。每个上网的用户每天都能够产生许多类似这样的数据。 步入人工智能时代后,用户进行人机交互的方式更加多元,不仅能够通过文字输入进行搜索,也可以直接输入语音或者上传图片进行相关的搜索。多元的交互必然产生多元的数据信息。
 

  传统的算法只能简单地对文字与数字信息进行处理,不能够对图片、语音及视频信息做出高效的分析和整理,人工智能则能够将非结构化的“暗数据”转化为结构化的数据,对图片和文本进行高质量的处理。
 

  凭借着对数据与习惯的把握,谷歌、百度、头条等一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站稳了脚跟;近几年,科大讯飞、商汤、旷视等AI新贵们则接过了互联网公司手里的“接力棒”,做起了“进阶版”的数据生意——传统数据演变成人脸、指纹、语音等生物数据。
 

  经过前几年技术上的发展和落地上的持续探索之后,人工智能技术恰恰在今年迎来了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从安防到金融,从工厂到街边店铺,从智能音箱到各式各样刷脸支付,刷脸安检。
 

  人脸识别公司博云视觉创始人兼CEO陈杰认为,“人脸识别做到现在应该是从技术上非常靠谱。”从技术成熟度上来说,10年前是不靠谱的,但在这一年人脸识别技术的成熟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脸识别的能力已经超过人的能力。 而人脸识别、语音交互等技术在短期内取得大的突破则得益于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计算能力的增加,现在的技术已经不太可能让别人冒用你的脸来进行验证,如果会发生应该都是10年前的技术,人们即使戴上眼镜、口罩,依然能被人脸识别设备准确捕捉到,这也是为什么说今天的人脸识别,其能力已经超过人的能力的原因。 美剧《疑犯追踪》里用于识别有伤害人倾向的危险分子的人工智能机器,无时无刻不在捕捉着地球上每一个人的行动轨迹,且该机器只要扫一眼就能识别出每个人的身份、职业乃至人际关系等一切信息,并能根据人与人之间复杂的信息关联来预测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