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智能 >

守正智能风控的底线与平衡 同盾科技助推行业善

发布时间:2019-12-24 15:17来源: 网络整理

  2019年12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岳仲明在记者会上表示,2020年将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如何既遵循强化个人信息保护的整体立法趋势,又充分考虑金融领域的特殊性兼顾个人信息的适度流动共享,借此以消除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痼疾,社会引发更高的预期。

  业界联想到2019年9月以来随着银行合作类业务数据来源的合法性整肃,一些放贷平台、大数据公司被查,如何把握金融数据隐私保护与合规共享的尺度,围绕智能(大数据)风控引发热议,甚至衍生出超越技术本身的话题。如,行业的风险与创新、效率与安全、法律与监督,科技的善与恶等系列话题。

  智能风控是借助智能技术和手段防范金融风险,现在自身遇见到行业风险,姑且将智能风控者称为抱薪者,他们带给他人与自己温暖,必须守正底线,把握平衡。结合实践案例,在此对智能风控行业提出创新与规制的思考。

  一个底线

  出现了两个重要信号。对于智能风控行业,两次重要会议传递了两个重要信号,对其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业界不仅看到了“风口”,也看到了“风向”。

  一个重要信号是增列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与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并列,并指出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数据纳入生产要素是对其在现实中已经呈现的重要价值得到确认,也是对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行业的应用和发展给予更高的预期。基于大数据的智能风控将出现伴生成长的机会。另一个信号是更好纾困融资“难”与“贵”问题。在2019年12月10日至12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2020年经济工作。其中,提出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智能风控突破了征信困境,让个人和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金融需求更具可得性,智能风控出现了长足发展的机遇。

  变量演变为不变量。智能风控处于新兴行业,创新往往对旧有的格局、体系带去革新,这也意味着行业会出现不确定性,甚至出现风险。美国投资家索罗斯曾言:“我什么都不怕,只怕不确定性。”但是,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可喜的是,业界看到,以发展眼光来看待智能风控已然达成共识。除了创新,还是创新,变量已然成为不变量。

  服务金融必筑“一个底线”。基于智能风控与诸多行业均有连接,尤其连接金融行业,智能风控企业必定要有风险意识、底线思维。对此,同盾科技创始人、CEO蒋韬在反欺诈和风控领域已有十多年丰富沉淀,拥有六年多风控企业创业经验,其创新创业实践对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蒋韬提出智能风控的底线是,坚守科技赋能、保持第三方独立的角色,不放贷、不引流。

  基于守正底线的基础上,接下来的标配动作便是寻求两个动态平衡:技术创新与良性发展之间的平衡,隐私保护与合规共享之间的平衡。对此蒋韬打了个比方,就像开车一样,只有靠着方向盘的左右调整,才能保证汽车的直线行驶。

  动态平衡之一:

  技术创新与良性发展之间寻找平衡

  数据是智能风控的基因。电子商务、社交网络催生了人们日常消费、社交活动的移动化、网络化,在金融面前“二化”催生出互联网金融形态,与此同时传统金融部分线上化。现在,在金融面前“三化”人们的消费、社交数据化,涵盖的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为智能风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数据当然成为智能风控的基因。

  走新路穿旧鞋的双重困境。首先,传统征信体系无法完全解决线上化的金融业务。基于我国征信体系业覆盖8亿人群、有信贷历史记录的人群仅3亿多的严酷事实,随着金融业务的线上化,各类“黑产”兴起,欺诈行为愈加隐蔽,线上处理的金融业务使用传统征信体系数据已然无法得心应对。其次,一些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手段单一,无法为包括中小微企业在内的长尾客户提供风险定价,当然也没有能力匹配相应的金融服务。

  金融需求更具可得性。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智能风控突破了传统征信的困境。利用技术,结合风险,搭建模型,让个人和企业金融需求更具可得性。一方面,机器取代人已然成为可能,比如,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三品(产品、押品、人品)三表(电表、水表、纳税申报表)” “两有(劳动意愿、劳动能力)一无(没有不良嗜好)”尽调,不再停留在人海战术层面,智能风控让机器做“调查”。另一方面,大批量作业下的风险识别更准、更快成为现实,比如,涉农金融机构提倡的“口袋银行”“背包银行”模式里面,让农户获得一笔小额贷款信贷员不再跑破一双鞋,智能风控让数据“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