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智能 >

“智慧公园”浓缩重庆“智造”,智能产业3年奔

发布时间:2019-12-24 00:40来源: 网络整理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栗建昌、何宗渝

  十多年前,重庆抓住全球电子产业向中国内陆转移的机遇,凭借人力、土地等要素资源优势,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笔电生产基地,手机产量也快速跻身全国“前三强”。

  这种以代工生产为主、关键技术和部件缺失的短板,使重庆分得的“一杯羹”,难免显得酸涩。

  为给传统产业植入“智能因子”、壮大智能产业,2017年底,重庆提出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吸引了一大批投资额度大、技术水平高、上下游带动力强的智能化项目落户重庆。

  据统计,2018年重庆智能产业规模达到464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6000亿元。根据规划,到2022年重庆智能产业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规模。

  详实的数据证明,重庆从“制造重镇”到“智造重镇”,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扎扎实实。

  作为一座老工业基地,重庆打造万亿级智能产业的基础何来、底气何在,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深入探寻其发展背后的逻辑。

打通上下游产业链

跻身智能产业“第一方阵”

  十多年前,在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中,重庆陆续引入惠普、宏碁等笔记本电脑品牌企业,富士康、英业达等代工企业及800多家零部件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笔电生产基地,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

  随后,重庆又迎来智能手机快速普及的浪潮,手机产量快速跻身全国“前三强”。

  在笔电和手机的带动下,2017年重庆电子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的“主引擎”。但在快速壮大电子产业过程中,重庆也发现以代工生产为主、关键技术和部件缺失带来的产业组织结构,难以维系长远发展。

  重庆一家手机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2013年这家企业从沿海来到重庆,当时芯片、电路板、显示屏等超过80%的部件,都需从外地甚至海外采购。

  “很多人都认为电子制造是高科技产业,由于大量核心部件需要外购,我们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同时,长距离运输带来的物流成本、资金成本,又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要素资源优势。”这位企业负责人举例说,以手机芯片为例,从海外采购不仅价格不菲,还需大约两个月的运输时间,一颗芯片的物流成本就要两三元,而一部手机的利润往往只有一二十元。

  必须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以核心部件的本地配套提升附加值——

  瞄准液晶显示屏、芯片等高附加值部件,重庆快速引进京东方8.5代线、金渝惠科8.5代线、SK海力士、万国半导体、奥特斯等项目,着力破解核心部件的就近配套难题。

  重庆万国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公关总监戚远林告诉记者,该公司投建的我国首个12英寸功率半导体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项目,去年投产以来,相关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笔电、手机、汽车电子、液晶电视等领域,其中绝大多数产品都在重庆就地“消化”。

  智能化浪潮席卷而至,推动电子产业向智能产业迈升。2017年底重庆提出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汽车电子、智能制造装备等12个产业重点领域,打造具有“重庆基因”的高端产业集群,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在巴渝大地展开——

  引入京东方柔性显示生产线,着力破解柔性显示产品供给问题;推动集成电路企业继续扩大产能,投资分别超过100亿元的华润微电子、联合微电子中心项目也顺利落户;腾讯、阿里等“头部企业”纷纷在渝布局,中科云从、猪八戒网等本土大数据智能化企业快速成长……

  产业的壮大,离不开展示交流平台的助力。2018年8月,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举行。据统计,首届智博会以来,重庆签约的智能产业项目超800个,占全市工业签约项目的一半以上;2018年重庆智能产业规模达到4640亿元、同比增长19.2%,今年上半年又达到3230亿元、同比增长16.9%。

  今年智博会期间,不少业内专家表示,重庆已经跻身全国智能产业“第一方阵”,具备了在2022年实现万亿级智能产业的底气。

研发创新、补链成群

发展智能产业“关键点”

  高清摄像头辅以人脸识别技术,可自动跟踪游客运动轨迹,终端设备还能显示游客的行进步数和热量消耗情况;无人驾驶巴士、无人售货车往复穿梭,为游客提供接驳和售货服务;机器人不仅能为游客端茶倒水,还能弹奏钢琴曲……

  嘉陵江畔的两江新区礼嘉智慧公园,集纳了近两年来重庆智能化发展的一系列创新成果,今年8月底建成开放以来,已吸引超过20万游客前来领略智能产业的风采、体验未来生活的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