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新聞傳播事業的守正創新
发布时间:2019-12-16 12:31来源: 网络整理原標題:人工智能時代新聞傳播事業的守正創新
【專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重要驅動,人工智能對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諸領域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採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隨著智能化浪潮席卷而來,准確把握人工智能的特點與趨勢,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與新聞傳播的融合發展,成為迫切需要深化研究的新課題。
1.立足國家戰略,佔領信息傳播制高點
在新理論、新技術的驅動下,人工智能加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在新聞傳播領域積極布局、全面推進以人工智能為支撐的新聞傳播事業發展。借助人工智能的技術優勢,新聞傳播已經超越了信息傳遞的單一范疇,成為關系國家形象、國家利益、國家戰略的重要領域,成為世界各國綜合國力和文化軟實力的具體體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從國家戰略高度強調人工智能對於引領科技革命、推動產業變革的價值和意義,並在實踐中把握人工智能發展的戰略機遇,構筑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具體到新聞傳播領域,就是加強研判、統籌謀劃,以人工智能的發展推動媒體融合。
重視以技術為核心的基礎研究。技術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媒介的發展與技術進步息息相關。加強針對關鍵技術的探索和研究,加快建設以核心技術為支撐的研發平台、應用平台,是佔領信息傳播制高點的基礎所在。對於新聞媒體而言,人工智能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對於人工智能而言,將其應用於新聞傳播意味著跨學科、跨領域的創新合作。因此,在新聞媒體領域進行人工智能的研發與應用,需要科技人員與新聞工作者相互配合、協同創新,共同探索針對性的理論、方法和工具,助力新聞傳播領域人工智能的前瞻布局,使其發揮激發媒體活力、提升媒體價值的作用。
倡導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一方面,技術研發要與前沿實踐主動對接,鞏固新聞媒體的技術實力,實現技術引領下的媒介創新,加速新聞傳播事業從數字化向智能化的全面轉變﹔另一方面,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充分發掘新平台、新終端服務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具體功用,以技術為支撐,提升新聞媒體參與社會治理、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和水平。以輿情應對為例,大數據技術對於輿情事件的採集、監測、分析、預警、歸檔具有創新意義,有利於媒體及時、客觀、理性地看待輿論走勢,進而把握相關報道的時、度、效,為有效開展輿論引導提供助力。當下,如何發揮人工智能的頭雁效應,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應成為新聞傳播學界、業界努力回應的時代議題。
2.完善政策法規,打造規范化媒介空間
從刷臉支付到機器人寫稿再到無人駕駛,人工智能已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然而,技術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以新聞傳播領域為例,盡管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使信息傳播與互動更加便捷,但也極易造成輿論“去中心化”,使媒介治理遭遇挑戰。在新興技術加快發展的大背景下,必須完善制度與法律,重視基於人工智能的媒介治理,為技術創新及其媒介應用“畫方圓”。
將倫理意識與責任關懷注入技術洪流。人工智能不僅加速了新聞媒體的智能化發展,也對新聞倫理、媒介素養等提出了挑戰。在2018年機器人與人工智能大會上,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發布的《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道德倫理宣言》明確指出,無論人工智能的自主意識能力進化到何種階段,都不能改變其由人類創造的事實。換句話說,人類是科技的主導,人工智能理應體現人類對於社會的應有之責。在新聞傳播領域,新聞工作者既要勇於進行技術創新,又要避免技術迷信,既要激發人工智能對信息傳播的創新動力,又要對新技術進行倫理研究與責任反思,為技術支撐下的新聞傳播注入人性關懷,實現“善智”與“善治”相輔相成。
使制度規范、法律建設匹配技術發展。人工智能改變了傳統意義的傳播范式,使傳播由時空偏向轉為興趣偏向﹔大數據條件下,人們得以保護隱私的獨立空間被壓縮……凡此種種,都呼吁切實有效的規范和制約。2017年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要在人工智能領域初步建立倫理規范和政策法規。具體到新聞傳播行業,怎樣規范新聞媒體對於人工智能的研發與應用,如何對人工智能參與下的信息傳播進行過程監管,能否規避人工智能所引發的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等問題,將成為未來制度建設與法規制定的關切要點。總之,面對新的技術生產力,既需要改革的勇氣打破既有規則對人工智能科技和產業的束縛與限制,又需要未雨綢繆,建立科學、全面的信息傳播制度規范與監管體系,使法律、規章與技術發展同步,防范負面影響、化解風險危機。
3.鼓勵傳播創新,推動新技術深度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