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智能 >

源网荷储互联互动综合能效全面提升 现代园区能源互联网的示范实践

发布时间:2019-12-10 11:08来源: 网络整理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核心提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依托自身科研优势,从2017年起,历经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建成“源-网-荷-储”区域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搭建能源互联网云平台,全面整合了区域能源资源,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该项目建设能源优化配置和智慧公共服务网络,探索智慧能源服务模式,形成现代园区能源互联网示范实践,并在浙江丽水的大数据智能电力展示园区实际应用,成为在用户侧对“三型两网”建设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10月29日,在供暖季来临之前,中国电科院后勤人员和区域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团队成员一起检查科技研发中心地下二层的高温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为2019年供暖工作做准备。高温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能够利用燃气锅炉产生的高温烟气将供热回水进行再加热,从而节省天然气费用。经实际运行测算,一个烟道的余热回收在一个供暖月可节省天然气费用3.15万元。这是今年4月全面投运的中国电科院区域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的一个缩影。

当前,物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同时光伏发电、风电等分布式能源技术在用户侧广泛应用,不同形式的能源在生产、传输、消费等各个环节的耦合越来越强。在用户侧开展区域能源互联网建设,已成为提升能源效率、降低用能成本的必然趋势。中国电科院依托自身科研优势,集中各专业力量,历经两年多的探索,实施“源-网-荷-储”区域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搭建能源互联网云平台,通过采集海量能源数据至云端,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分析能源生产和消费行为,提供全方位能源服务,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源——清洁、高效、互补

在中国电科院仿真楼、动模楼以及科技研发中心楼顶,均铺设着晶硅光伏面板。光伏装机功率总量达119.5千瓦,并网容量86.5千瓦,并网日发电量最高可达400千瓦时以上,发电数据全部接入院区能源互联网云平台。

这一云平台实现了三大功能,包括数据集中、能耗管控以及综合能源仿真:数据集中实现标准化能源数据采集、可视化数据展示、专业化数据分析;能耗管控实现能源的全面实时监测、智能辅助决策、用户互动服务;能源仿真平台实现能源设备调度,协同多种能源因素规划调整能源出力等。

今年4月,院区内还增加了光伏马路项目薄膜车棚和光伏马路。装机总量为19.8千瓦的太阳能薄膜组件被覆盖粘贴在车棚表面,无遮挡的情况下年发电量可达2万千瓦时。光伏马路则是将光伏组件做成路块铺在马路上,单个光伏路块单块承重4.5吨,可允许小型车辆通过,路块内部还安装LED灯带,集成红外感应系统,满足夜间照明。单个路块功率200峰瓦,20平方米的光伏马路总功率1.8千瓦。在无遮挡情况下,这条光伏马路年发电量最高可达2000千瓦时。

在中国电科院院区内,清洁能源的来源不仅限于屋顶、马路、车棚上的光伏面板,还来自压力健步道、压力减速带这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压力健步道铺设在人流密集的食堂两侧入口处,这里还安装有展示终端,实时展示压力健步道的当前发电量和累计发电量。两条压力发电减速带铺设在院区科技研发中心地下二层停车场建设,每条减速带配置有4个发电基座,每个基座单次碾压发电时间为1.5秒,功率为20~30瓦,发电量约为120焦。

院区通过扩大清洁能源的来源,一方面降低了传统能源的消耗,节约用能成本,降低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增强了用户与能源设施的互动,提升了用户在能源生产、转化及消耗过程中的参与感。

网——高智能、易管理、低成本

“网”是能量传输的通道。目前中国电科院的负荷构成以配电网为主,如何降低能量传输过程中的损耗,达到能源流和信息流的统一,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

中国电科院首先对配电网进行智能化升级。清河院区共有34台变压器,分布在院区内三栋楼的配电间。2017年之前,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到各楼的配电间查看配电系统运行情况,抄录运行数据。2017年,随着配电系统进行改造,配电系统采集保护装置更新,中国电科院将各个配电间的数据集中汇总到主配电楼,并部署智能配电集中监测和控制系统。工作人员再也不用到各个楼配电间巡查,直接在主配电楼就能查看整个院区的供配电系统运行状况,并进行远程控制。不仅如此,部分供配电运行数据同时还传输至能源互联网云平台,工作人员通过院区内的任意一台电脑就能查看院区的供配电情况,极大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安全预警也更加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