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下 信息正在“私人化”转向吗?
发布时间:2019-12-01 11:00来源: 网络整理原标题: 智能时代下,信息正在“私人化”转向吗?
2008年6月,《纽约时报》曾刊有一句话:所有的新闻生产是在印刷报纸的基础上。而随着时间变化,“印刷”逐渐被网络时代的博客电子化。而今,新闻及其所涵盖的信息,正在向“个人信息化”转变。
30日举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智能媒体与新闻传播学科变革”学术年会上,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提出这一观点。
智能时代下,传统媒体如何适应手机这一“万物端口”?新闻教学是否正面临“专业护城河”的缺口?各方热议。
人工智能,深刻影响行业生态价值系统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前沿性、战略性技术,正在全面重塑传统行业发展模式,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融入媒体运作的各个环节,深刻影响传媒行业的生态价值系统。
战略上,全球主要国家政策提供支持,如日本在机器人领域的新战略、美国成立的人工智能专门委员会等。同时,全球头部公司也都在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如谷歌、微软、苹果等公司制定AI战略布局,开展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和伦理道德制定。
技术上,VR、AR、识别交互技术、知识图谱技术以及5G、物联网、区块链和云计算不断发展。全球人工智能市场及投融资规模快速增长,技术应用领域广泛;5G技术颠覆许多行业体系,重塑传媒业,在媒体、终端、内容、广告等传媒领域均有突破。
产业上,智能产业布局媒体行业,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首先,全球声控智能媒体在与媒体行业充分融合中高速增长,比如智能音箱,在美、英、德等主流消费国家受到青睐。其次,短视频与直播行业的需求旺盛,同时带动广告投放的增长。第三,在全球大数据产业上,各国政策普遍支持,为媒体行业带来了新机遇。第四,全球机器人写作产业快速发展,机器新闻写作的出现受到业界和学届的高度重视,也面临争议。
业务上,人工智能融入到媒体运作的各个环节,影响到其行业的生态价值系统。人工智能挑战了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模式,使其面临升级转型。同时也帮助了媒体生产和运营,推动传媒行业新发展。其次,社交分发和算法分发融合,全新的信息传播规则和价值面临挑战,算法主导下的新闻业在新闻的客观和公正性上颇具挑战。第三,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电视行业探索更优质的内容。如AR、VR技术带来了新的电视观看形式。第四,人工智能再造出版流程,赋能出版行业。
伦理上,全球人工智能机遇与挑战并存。算法歧视、算法黑箱产生偏见;数据滥用威胁隐私安全;问责机制缺乏,无从追责;人工智能作品版权归属与侵权争议。对此,报告中也有解决的路径探索设计人工智能产品伦理标准,让人工智能新闻符合伦理道德、扩展法律法规,营造良好新闻传播环境等。
“算法新闻”的得与失
“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业在文本层面、机构层面、从业者层面文化层面都在进行结构转型。” 陈昌凤教授看来,于新闻传播行业而言,算法新闻的出现带来了信息的私人化转向。
信息的个人化转向为何会成为潮流,又是如何实现的?她介绍,《纽约时报》最早使用了基于内容过滤的算法,之后也用了基于用户协同过滤的算法。基于内容的过滤是把每篇文章的主题、作者、编辑室和相关的关键词打上标签,然后使用这些标签和用户的30天阅读历史记录进行匹配加以推荐;基于协同过滤是基于相似的读者的阅读内容加以推荐,这种方法扩大了读者的阅读范围,但无法推荐新发布的、未经探索的文章。
而今跨越两种技术,一种协同主题建模(collaborative topic)被构建。首先确定模型的内容、每篇报道建模为不同主题。根据读者的信号来调整以制定读者偏好的模型。
值得关注的是,《华尔街日报》、《卫报》都在开发类似“个性化新闻”。个性化新闻是新技术带来的新趋势。“如果只是新媒体平台去适应它,新闻媒体机构恐怕更没有退路了。”陈教授说。
凡事皆有两面。个性化新闻同样不乏争议。
陈昌凤认为,基于内容的推荐容易导致信息茧房的现象,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会引发受众对阅读内容的失控。新闻产品的特殊性呼吁更为立体丰富的人文价值对算法价值观进行外部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