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智能 >

“现在很多红绿灯时长都相对固定,而我们试图

发布时间:2019-11-02 18:37来源: 网络整理

“现在很多红绿灯时长都相对固定,而我们试图将智能斑马线上监测到的实时流量数据传输到信号灯控制机上,红绿灯便可根据实际流量自动调节时长,这对缓解堵车大有裨益”—— 南通“智造者”发力交通区块链

2019-11-02 11:42:12 来源: 南通网

徐海黎和沈标,一个是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一个是南京蓝泰交通设施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他们是联手已久的“校企合作”搭档,这些年已有数个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去年,由这个校企团队研发的“智能发光斑马线”,正在园林路、濠南路等南通市区4个路口,绚丽地守护夜间交通安全。近日,徐海黎教授向记者介绍了这款已申请国内国际11项专利的产品,并透露团队未来方向——乘5G东风,在物联网和区块链领域寻求更大作为。

“现在很多红绿灯时长都相对固定,而我们试图

市区园林路上的智能发光斑马线。记者杨大业

分歧

“发光的斑马线”构想,源于2017年一则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通报:近3年来,全国斑马线上发生交通事故1.4万起,造成3898人死亡。

身为资深交通设施从业者,沈标洞察到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斑马线存在缺陷:夜间、阴雨天或雾霾天,能见度就会降低,严重影响驾驶员视线,加之一些低头族注意力不集中,极易造成事故。因此,能在较远处便预警司机行人的发光斑马线不失为更优选择。

徐海黎的反对更多出自技术层面。首先,根据交通部发布的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斑马线的长宽间隔均有标准,不得更改;其次,要达到发光预期及安全标准,透光、抗压、防水、防滑等性能缺一不可,而当时国内暂无可用材料。

分歧并未持续太久。经过多次观察商讨,徐海黎改变了原先的看法,这位被师生称为“娇小身躯内有颗大心脏”的女教授决心攻下这座山头,“既然他(沈标)提出思路,我们就想着怎么做出一个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攻关

不能改变斑马线设置规范的问题很好解决。徐海黎的方案是在斑马线周边添加“发光地砖”,“把周边挖空,在路面以下做个底座,再将地砖镶进去”。

真正的考验是“发光地砖”。“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产物,涉及材料学、力学、传感检测、机械设计与制造、智能算法、嵌入式系统开发等学科,很难。”徐海黎回忆。

发光地砖,重点是发光。光源很好解决,难的是透光。

团队首先想到玻璃。玻璃透光性很好,但装在路面上就要考虑抗压,加厚的钢化玻璃很快制作出来。现在亮度没有问题,但考虑到行人,防滑性能还要过关,他们又在玻璃表面做了特殊处理。

对玻璃的测试开始了。沈标将样本铺在厂区路面上,却得到最不想要的结果:在玻璃表面撒上碎石子,一辆几十吨重的货车碾轧过去,玻璃碎了;工作人员在洒过水的玻璃上小跑,一路踉跄……

防滑与抗压都无法通过测试,证明玻璃不适用,团队需要寻找新的发光材料。

不久后,他们在市面上找到一种透光混凝土,防滑和抗压不成问题,但把样本做出来后,他们没到路面测试便放弃了。“它是在混凝土里插入一个个玻璃纤维,星星点点,亮度不够。”徐海黎说。

接二连三的挫败,没有磨灭他们的初心,徐海黎决心做一款市面上尚不存在的新型材料。经过近两年数百次实验,校企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

第一批砖问世后,他们首先与玻璃做一个比较性破坏实验,结果发现新材料抗压性能非常好;接着他们将新材料铺上路面并覆盖石子,50余吨的水泥搅拌车碾轧过后,石子碎了,地砖完好无损。

这个极具“工匠精神”的团队还在精益求精。“行人要防滑,我们在地砖表面做了处理,使它的动摩擦系数比沥青表面的动摩擦系数还要大;司机防眩光很重要,我们加了一些石英卵石,让它的光发生散射。”徐海黎介绍。

检验

去年年底,首批产自南通的“发光地砖”在无锡投入使用,那个五彩斑斓的路口很快成为“网红”,当地市民形容“像走在星光大道上”。

今年年初开始,南通市区4个路口相继装上发光地砖。记者在南通大学西门口的斑马线上走了一遭:白天,与普通斑马线无异,天色暗后,斑马线自动“点亮”——这是地砖里光感检测装置带来的“魔法”;对面绿灯亮起,脚下便成绿色,对面变成红灯,脚下相应变红,二者同时变化,分秒不差——这是地砖与信号灯“互联”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