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萧山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纪
发布时间:2019-10-29 10:49来源: 网络整理浙江在线10月29日讯(记者 周咏南 刘乐平 张留 区委报道组 吕耀明)萧山,依然是那个萧山。
亚洲制造业示范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化纤名镇……在中国经济发展版图中,萧山仍然是观察民营经济的窗口之一。
萧山,已然不是那个萧山。
经历G20杭州峰会的洗礼,萧山逐渐成长为一个国际化新城区,而正在紧锣密鼓筹备的2022年杭州亚运会,将为她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今天,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变革,正在颠覆现有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处在“量转质”关键跃升期的萧山,一场深刻的转型蜕变,正在悄悄而坚定地进行。
静水流深。
没有轰轰烈烈、翻天覆地的场景,而在探索中前行,在坚守中渐变。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产业转型的带动作用,萧山制造业转型呈现出虚实融合、上下融合、软硬融合的可喜变化。截至目前,萧山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65%,7家企业成为省第一批上云标杆企业。
虚实融合
——破解低端锁定
当大家焦虑制造业时,到底在焦虑什么?产能供给过剩、价值链低端锁定、市场需求多变、生产成本上升……多重压力之下,制造业的日子不轻松。
萧山是浙江制造业重镇,它所感受到的“痛感”,要来得更早、更猛烈一些。日前,记者在萧山走访制造业企业时发现,重压之下的萧山制造业,正在展露新气象。一些传统制造业,已经变得让人有些“不认识”了。
纸箱包装,再传统不过的制造业。然而走进浙江大胜达包装股份有限公司,记者却大吃一惊。在大胜达的数字工厂智能控制中心,一块10平方米大小的屏幕上,人均产出、物料供应进度等数据实时跳跃。“这些数据可不是拿来看看那么简单。”大胜达首席质量官孙俊军介绍,人员从400人减少到80人,纸箱生产周期却从原来的2天缩短到2小时。
“这是萧山制造业的新常态。”在萧山区发改局局长郭荣看来,一块数字大屏,闪耀的是萧山制造业虚实融合的迷人光彩,这也是制造业避无可避的发展趋势。
“实”的升级并非今天才出现。自我省推进“机器换人”以来,萧山每年实施“机器换人”项目都在100个以上;全区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率,长期保持在75%以上。
“难点在于‘虚’的融合,只有虚与实互融共生,才能完成改造提升的关键一跃。”萧山区经信局局长王建涌说,原来流水线上的工人,要向工程师转型;原来坚硬冰冷的设备,要变得“聪明”起来,自主完成数据的发掘、运算和分析,从而为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今年以来,萧山组织安排实施市级数字化改造项目107个。从大胜达到传化智联,从恒逸集团到圣奥家具……基于数字化改造,萧山涌现出一批“工业大脑”,在物流、化纤和传统电器等行业,虚实融合开始产生无穷无尽的能量。
变化还在继续。针对部分企业家群体中依然存在的“等、靠、熬”思想,萧山从转变企业思想观念入手。采访期间,记者听到了几件新鲜事:政府给企业办数字化改造专题培训班;拨款千万元分行业轮流“会诊”找症结;在龙头企业召开数字化改造现场交流会……
根据规划,到2021年,萧山将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建成10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实施1000个以上数字化改造试点项目,新增10000家以上上云企业。
上下融合
——强链补链延链
产业数字化浪潮中,大型企业和龙头企业扮演着“弄潮儿”的角色。萧山工业企业有上万家,规上企业1335家,余下八九成均为中小企业。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改造,会不会出现“大型企业唱戏,中小型企业围观”的局面?
“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上缺乏优势。”萧山区科技局局长邵生华忧心中亦有信心,“萧山很多龙头企业对整个产业链拥有强大的掌控力,完全有能力带动中小企业,探索产业链上下游融合的模式,做强产业链。”
走进万向精工的智能制造车间参观,记者看到的是全封闭生产线,15台机器人运行快速有序。“人有疲劳的时候,而机器没有,这能够大大提升效率和质量。”万向研究院院长陈军说。
依托万向研究院,萧山搭建起一个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该综合体诞生至今,已有335家企业利用这个平台展开产学研活动,解决了700多个技术难题。
企业在价值链上攀登并没有“自动扶梯”,在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这种进步的动力会更澎湃。对中小企业而言,尤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