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年基本完成智能航运发展顶层设计
发布时间:2019-10-26 06:33来源: 网络整理探索智能航运的创新方案
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无人货船、船岸一体化……一项项创新突破不断刷新航运这个传统行业的自动化等级,但在真正的智能航运时代到来之前,更多、更全面的探索仍在进行。
10月25日,第二届“新时代·大航海·强国梦——智能航运与创新发展”峰会在上海临港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就智能船舶、智能航保、智能港口、智能航运服务和智能航运监管等领域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我国明年基本完成智能航运发展顶层设计
“作为现代航运新业态,智能航运如何才能将航运要素与现代信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深度融合,是全球范围内航运行业都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国际海事组织海事大使徐祖远表示,从全球范围看,日本邮船今年9月完成了全球首次基于IMO(国际海事组织)《自主驾驶船舶试验暂行指南》的有人在船的自主航行系统海上试验。在国内,智能航运相关建设与研究也蒸蒸日上,“智腾号”于今年5月16日在青岛成功实施了远程驾驶演示。
据悉,今年5月,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等7部门发布了《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明确到2020年年底,我国将基本完成智能航运发展顶层设计;到2025年,突破一批制约智能航运发展的关键技术,成为全球智能航运发展创新中心;到2035年,较为全面地掌握智能航运核心技术,智能航运技术标准体系比较完善;到2050年,形成高质量智能航运体系。
“放眼全球智能航运领域,欧美处于第一梯队,日韩次之,我国目前处于跟随状态。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举足轻重,理应在智能航运领域分享中国经验,提出‘中国方案’。因此,眼下亟须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弯道超车’。”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说。
以高科技手段促进航运安全保障
智能航运的发展涉及多方面问题,其中海上安全保障最受关注,它直接决定了智能航运的接受度和可行性。
“数据显示,世界上62%的海难事故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始终是航运业最大的痛点。”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主任王鹤荀在论坛上表示,船舶一旦遇险,便面临着重大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提升航运安全仍然刻不容缓。
9月20日,横跨繁忙的长江下游、世界首座主跨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桥——沪通长江大桥全桥合龙。5年大桥建设期间,狭窄的桥区水域内,每天有1500艘次通航船舶与近300艘次渡船、施工船“十字”交汇,却实现了“零事故、零污染、零伤亡”。
张家港海事局通航管理处处长许国才表示:“工程期间,VTS(船舶交管系统)值班员在后方专台值守,远程监控,并对上下游船流进行调控;驻守一线的海巡艇,则靠前指挥、统一调度,并借助现代化装备和高科技手段,共同维护了桥区水域安全。”
在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姜明宝看来,航运智能化时代下,不仅船舶自身的技术特征发生根本变化,整个航运业的运作模式也会重构。“未来,各种新技术将不仅运用在航运安全领域,还将为整个航运行业的治理体系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发展智能航运的核心技术亟待突破
作为全球航运业发展的前沿趋势,智能航运同样还是我国推进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对于深化航运改革等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杨华雄表示,近年来我国智能航运发展迅速,在基础设施智能化、航运服务智能化、航运监管智能化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企业是智能航运发展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建立智能航运发展开放式合作机制,培育航运发展新业态。
“发展智能航运的难点就在于它具有复杂性,需要不断研究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提升对它的认识,智能航运跨领域、跨学科,并受到各项技术的限制。”姜明宝表示,目前,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部分重要装备和元器件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发展智能航运是一项长期性任务,不能急于求成。
“智能航运建设不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还涉及国家法律、产业政策、相关群体再就业和航运监管等领域,我们只有各个环节联合起来,探索出最优的发展方案,才最有可能走在智能航运时代的前列。”徐祖远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