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智能 >

那些迷失在“功能”里的人工智能

发布时间:2019-10-25 00:51来源: 网络整理

智能行业发展到现阶段,新的技术尚未成熟,成熟的技术急于在各行各业铺路,导致智能设备在科技和生活的角落乱象丛生。当人工智能失去“以人为本”的核心,用户便会将其弃置不顾,面对这种境况,行业该如何寻回实用主义的价值初心?

人工智能不是打怪的“英雄”,只是“装备”

《环球科学》报道文章中曾说:“宇宙最基本的成分并非物质,而是信息”。人工智能作为科技革命的排头兵,逐渐成为每个消费者的私人助理,也让更多消费者通过智能化量化自我生活。

但是我们也看到,智能行业无节制地追求功能上的最大化“开源”,使得人工智能一度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语音功能的泛滥成灾便是对此的一大佐证,音箱、耳机、晾衣架、闹钟等产品添加的语音功能看起来高端智能,实则如老太太的裹脚布一般又臭又长。而诸如打着能够检测食物安全旗号的智能筷子,以及宣称能够检测睡眠质量的智能枕头等产品,因并不实用或容易被替代而淘汰。

那些迷失在“功能”里的人工智能

行业专家普遍认为,“辅佐性”是人工智能不能脱离的根本范式,而不是让它主导人的行为,更不能一切都要依赖于它。如同网络游戏,杀敌打怪的永远是英雄本人,而非装备。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一份声明,2019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预计将增长15%以上,出货量达到1.985亿台,该声明指出,消费者希望能够从可穿戴设备中获得更好的体验,以辅助解决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可能性问题。

从智能穿戴设备上可见一斑,智能产品应本着消费者需求的宗旨,从细节上对产品的实用性功能进行深度挖掘,而非在脱离使用场景的情形下堆砌无用功能。例如,智能手表的真正用处在于可以监测心率等生理数据,用户可实时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而有减震功能的智能运动鞋之所以能成为爱好健身人士的标配,因为它在保护膝盖的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又如智能降噪耳机,在喧嚣的环境中也能让人享受独立空间。

诚然,即便多功能一体化的智能产品成为当前消费趋势,不得不承认在这当中也充斥着众多凌驾于实用层面的“伪需求”。在经历多功能化、个性化、人性化的粗放式发展后,智能产品最终还是要聚焦在细节上对各类功能进行剔除、优化、升级,能打动消费者的产品一定是具备有效、实用、安全、接地气的基础功能特质。就智能汽车来说,用户一方面享受着其多样化功能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同样经受着不必要的麻烦。

戴着镣铐跳舞”的智能汽车

今年8月,全国乘联会公布了最新一期的国内乘用车销售数据,8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共售出新车156.4万辆,同比去年下降9.9%,而今年前8个月的狭义乘用车零售也下降了8.9%。在中国汽车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为了刺激消费者的购买力,各大车企不遗余力的在科技上加码,一系列打着智能旗号的汽车涌入市场,致使众多过时、繁琐、不人性等功能出现。

那些迷失在“功能”里的人工智能

例如当前被很多车企宣扬的后排娱乐系统,实际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风靡一时,然而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Wi-Fi热点的出现,这些成本昂贵的系统已经变得毫无价值。近些年中控屏越大似乎越受消费者的欢迎,但一些企业并未考虑因中控屏过大而出现的反光、难以安放到合适位置、显示效果不佳等问题,屏幕本身的质量、显示效果、看屏幕的舒适度等综合因素才是对驾驶安全的有力保障。

去年J.D.Power发布了“2018中国消费者智能互联汽车认知调查”,调查发现,有五项汽车智能互联技术最被中国消费者看重,其中67%的消费者看重“道路安全监控”,62%的消费者注重“远程控制”,看重“车辆健康监控”的消费者占比59%,对“语音交互”有需要的占55%,而对“互动娱乐”有需求的仅为27%。

那些迷失在“功能”里的人工智能

调查还发现,59%消费者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未来会更依赖智能互联汽车对路况和车况进行判断,而不主动思考。此外,也有58%的消费者认为智能互联与无人驾驶,将会降低人类对汽车操控性能的追求,使人们逐渐丧失驾驶汽车的乐趣。23%消费者担心车上的娱乐互动App太多,导致行车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