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智能 >

智能+: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

发布时间:2019-10-24 07:02来源: 网络整理

 
 
智能+: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  
 

智能+: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

■本报记者 计红梅

机器人玩冰壶游戏比人类还厉害!被别人要墨宝要烦了可以让机器人替自己写!10月18日,在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的2019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19)上,当韩国高丽大学人工智能系主任李晟瑍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分享自己研发的机器人成果时,在场听众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然而,同样是在这次大会上,复旦大学教授王国豫也指出了人工智能(AI)发展的另一面,例如由算法偏见造成的性别、年龄、种族等歧视,以及由数据共享带来的隐私泄露等。正如她所言,“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已不是单个的技术问题,也不是算法问题,而是缘于技术系统和人的社会生活系统的交互作用。”

智能化引发的技术变革

“未来的社会将是智能化的社会,将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共舞的社会,将是智能+引领各行各业全面转型提升变革的社会。”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在10月17日致开幕词时的这番话代表了目前计算机领域学术界和产业界对于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目前业界已经形成的共识是,无论是在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过程中,还是新兴产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智能技术的重要性都日益凸显,将作为基础引领社会发展。

然而,随着智能化社会的到来,首当其冲的就是信息技术各个细分领域迎来变革期的挑战。

例如,就软件发展而言,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左宁认为,“在以5G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时代,万物互联成为软件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使能技术,系统软件发展迎来了重要的变革期。”

其具体表现是,在泛在化的背景下,跟系统软件相关的资源域、应用域、作用域等要素发生了变化。“软件定义”的趋势愈加明显,整个IT架构可以重新整合并分配,提升系统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而根据泛在资源和泛在应用的变化,系统软件的边界必须能够柔性定义,能够和硬件、应用软件垂直整合。在这一背景下,“未来系统软件发展的核心将是生态”。陈左宁说。

今年是国际互联网诞生50周年,也是中国接入互联网25周年。在此之际,谈及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建平认为,互联网的关键核心技术是互联网体系结构。多年来的发展证明,互联网体系结构已经与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操作系统(OS)一起成为数字世界三大基础性关键核心技术。然而,随着智能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也将面临扩展性、安全性、实时性、移动性和高性能等五大技术挑战。例如,互联网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急需可信任基础;互联网缺乏实时性保证,许多应用受到限制等。

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徐扬生在分享他长达30多年研究人工智能的感悟时说:“很多人常常问我,你这个机器人做出来有什么用?我跟他说大多数机器人做出来其实都没什么用,我做的时候也根本没有想它有什么用,就是觉得挺好玩的。”

“搞科研就是这样,不能太功利了。”徐扬生意味深长地说。

人工智能伦理的可行性探索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于人工智能伦理的关注日渐增多,对此王国豫深有感触。2015年,王国豫和国内外多名学者联名在《科学》的Letters 栏目发表《承认人工智能的阴暗面》(Acknowledging AI’s dark side)时,国内学界对人工智能伦理的关注还不多,科学家就更少。

在王国豫看来,人工智能伦理起源于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风险的恐惧和担忧。然而,人工智能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涉及多方面的技术系统。作为促能技术,人工智能具有一种中介性,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与社会实践交织在一起。

人工智能一旦获得了自我意识,是否会“从奴隶到将军”?对于这一问题,王国豫认为,从人的自主性和自由丧失的角度看,事实上我们今天已经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在增强人的能力和行为自由的同时,使得人越来越依赖于它,这种依赖性也可以解释为人的独立性的丧失。因此,“我觉得如果我们不早作准备,理论上人对机器人将会越来越依赖,以致丧失人的自主性。”王国豫说。

近在眼前的现实是,人工智能因算法偏见导致的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种族歧视、地域歧视、语言偏见和相貌偏见,数据共享带来的隐私泄露特别是群组隐私泄露问题,都已经到了亟待解决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