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智能 >

人工智能和5G促银行业巨变

发布时间:2019-10-22 17:16来源: 网络整理

   目前,我国银行业已引入人工智能(AI)技术,同时5G技术渐渐成熟,为金融业态的转型奠定了基础。然而,当客户走进银行网点,金融服务的虚拟现实场景会带来怎样变化?网点的前、中、后台服务管理将产生哪些变化?

  银行利用AI技术审核贷款

  当客户走进银行大厅申请办理贷款时,银行经办人员的后台视频监控正在利用AI技术,对申请贷款人的微表情进行“读心”。按照贷款流程,申请者先要提交个人证照、稳定收入证明、房产产权证明以及物业水电费缴费单等资料,此刻,银行AI系统会对贷款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进行自动核查,同时,对其进行一个微表情的侧写,AI视频记录着申请人回答问题的习惯。

  假如AI视频发现贷款申请人某个条件存有风险,如3个月水电费欠缴或有骗贷可能时,AI的后台题库根据申请人情况,利用自身算法生成一系列针对该客户的询问题目,再由银行经办人员进一步询问,或许是询问贷款申请人未及时缴费的原因,或许是涉及看似简单的衣食住行,又或许是与贷款完全不相关的问题。当贷款申请人给出的答案可能是谎言或材料造假时,客户信息已经不再重要,贷款申请人面对询问时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次下意识的皱眉,或是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吞咽等肢体动作所反映出来的“语言”,却成为银行诚实性调查的重要信息。

  随着银行经办人员对问题询问的不断深入,贷款申请人在回答问题时,如果出现了违反之前的回答习惯(例如眼睛从直视屏幕转为往上瞟或往脚下看),或者是较为夸张的表情时,AI系统则会标记为一次异常。在经办人员审核结束后,银行AI系统会根据记录的异常次数、等级进行一个综合评估,反馈给经办业务的面审员。如果贷款申请人的微表情反映出情绪或心理变化较大,系统就会提醒经办人员,此项贷款有一定的风险,需要进行更多的调查。

  从理论界来看,“微表情”是指人类在试图隐藏某种情感时无意识作出的、短暂的面部表情。它从人类本能出发,不受思想的控制,再能“装”的人,遇到有效刺激之后的第一瞬间也会出现微表情,“装”只能出现在微表情之后。真相就写在脸上,只不过微表情持续时间大部分仅为1/25秒至1/5秒,通常当事人和观察者都很难察觉。传统的银行审核编程系统是根据指令交付,对潜在的微表情分析显然存在疏漏。AI却不同于系统编程,运用由人制造的机器,形成智械和机器智能所表现出来的智能行为,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

  AI是一个不断自主学习、自主提升的循环分析递进的过程。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相比,AI系统要做到“知人知面知心”,门槛要求更高。技术难点体现在:动态的视频数据收集;肌肉单元的标注对每个人表情的定义并不相同,“微笑”、“难过”等标准难以判定,需要即时取样分析;人类的脑力认知世界、探索情感与AI依靠算力来逼近“智能”,这其中存在不同的应用场景,AI须配以不同的算力,需要定制化的硬件设施和助AI科技的合作来共建实验室,将彼此的场景与计算的优势相融合,更需要进行反复的训练和调优,需要庞大的数据作为样本,以及超高的并行计算能力,保障模型的快速收敛。

  因此,金融AI系统需要强大的定制化服务器来提供算力的支撑。基于联合实验室模式,银行与科创公司需要联合开发人工智能云主机,采用人工智能超级服务器,使计算性能可达2千万亿次/秒。目前,我国金融业开发的“微表情”识别技术,可实时捕捉贷款申请人面部43块肌肉运动,识别30多种最小表情动作单元,最高精确度98.1%;识别10种情绪检测,最高识别精度98.2%。为此,AI系统能够提供另一维度风控的参考依据,以此提升银行精准判断“人”诚信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