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智能 >

踏中“痛点”起步 智能“收废品”还需跨几道坎

发布时间:2019-10-15 13:44来源: 网络整理

踏中“痛点”起步 智能“收废品”还需跨几道坎

某高档小区外的小黄狗智能回收机,如今已停用。 陈玺撼 摄

  随着全国各地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的出台实施,与垃圾分类有关的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利好。有专家预计,未来10年,我国垃圾分类行业有望新增4000亿元以上的市场机会。其中,以智能垃圾桶、智能垃圾箱房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领域,被视为投资沃土。

  然而,一场风波让许多摩拳擦掌的创业者倒吸了一口凉气。今年3月,这个行业曾经的代表企业之一——“小黄狗”传出公司资金账户一度被冻结、缓发员工工资、变卖旗下智能设备等负面消息。而19个月前,“小黄狗”刚成立时风光无限,企业注册资本高达1亿元,市场估值最高达151亿元。

  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会有企业取代“小黄狗”曾经的地位或是步“小黄狗”的后尘?“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俨然走到了十字路口。

  机遇

  踏中两大痛点

  没有场地,也没有数据

  “小黄狗”之所以能在国内多座城市快速扩张,主要踩中了两大痛点——没有场地和没有数据。即使“小黄狗”折戟,这两个痛点仍会吸引大批投资者前赴后继。记者查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发现,近一年内成立且名称中分别含有“环境科技”“环保科技”“环境服务”的企业,在上海的数量均超过100家。这些企业大多为互联网科技企业涉足垃圾分类,或是传统的垃圾收运企业插上互联网“翅膀”。

  随着城市加大环境治理,一大批低端可回收物收运场站被关停。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能收集分拣周边区域可回收物的场站十分稀缺,甚至没有。久而久之,像塑料袋、玻璃瓶、泡沫塑料这些低价值可回收物便无人问津。另外,受“邻避效应”影响,许多居民不愿场站建在自家附近。而智能可回收物设备很“讨巧”,相当于一个迷你型可回收物场站。它凭借整洁、时尚的外观,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被居民接受,直接摆放进社区。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需要掌握每一个社区和单位产生的可回收物种类和重量,据此更加精准地作出决策,比如在哪个区域有必要规划设置一个可回收物场站,确保可回收物收运分拣效率最大化。智能可回收物设备大多安装电子称重系统,有些还配置图像识别等技术,可以辨认可回收物的种类,从而“描绘”出每个社区或单位的可回收物大数据。有些小区还将智能门禁卡与回收设备结合起来,通过“刷卡扔垃圾”掌握哪家哪户何时扔了什么垃圾,从而对小区内的“消极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升整个小区的垃圾分类实效。

  硬伤

  重资产风险高

  只卖设备,不赚垃圾钱

  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智能垃圾设备有一个先天硬伤——资产过重。

  “我在上海只投了100多台试水。”某环保科技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台智能可回收物设备前期的固定资产投入起码三四万元;在小区落地后,要配备专门的维保和收运人员。测算下来,一台设备一个月赚不到1000元,铁定亏本。他算了笔账:假设智能设备收到的都是价值较高的黄板纸,以1500元/吨为参考价,那么一个月一台设备必须收到667公斤左右的黄板纸才勉强保本,这还没算给居民的投放激励成本。实际上,目前其“生意最好”的设备一个月也就从社区收到近300公斤可回收物,其中许多价值比黄板纸低。这种情况下,只能是越投越亏。

  此外,智能设备最大的竞争对手——走街串巷的“游击队”依然存在,他们拿走高价值可回收物,留下的往往只有无人问津的低价值可回收物。“人家一个人一辆黄鱼车就把值钱的收走了,我们投了成百上千万元的设备,却尝不到甜头。”该负责人说。

  近期,智能可回收物设备还面临其他业内“轻资产”竞争者的冲击。一些网络平台“收编”小区里的保洁员,由他们拿着手机客户端到居民家中收集可回收物,并称重结算。相比之下,坐拥一大堆笨重设备的智能回收机企业,运营成本更高,客户体验度也较差。

  “现阶段我们只卖设备,不指望靠设备里的垃圾赚钱。”福建东飞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林彦青坦言,之前一些智能设备为了抢占市场,搞低价甚至零价竞争。只要社区点头,不需要付一分钱,设备就能进驻。这种模式早期投入及资金压力太大,变现周期较长,风险过高。

  探索

  规模摊薄成本

  回收量大,增议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