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智能 >

寿光市东斟灌村建高标准智能大棚,提高蔬菜产量

发布时间:2019-09-25 11:56来源: 网络整理

    寿光自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冬暖式大棚以来,大棚更新换代的脚步就没有停下来。9月24日,记者采访了解到,寿光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今年掀起了高标准大棚建设热潮,一些村民使用上了新建大棚,蔬菜产值大幅提高。该村计划用三年时间,将全村15年以上大棚全部改造完,借助蔬菜产业,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打造斟灌古国遗风文化旅游。

    苗数增加了,智能管理却更轻松

    9月24日,寿光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村民李桂清走进自家新建大棚,开始劳作。新建大棚面积增大了,里面十分敞亮,彩椒枝叶绿油油一片。

    李桂清介绍,她家这个棚340米长,是去年秋后建造的,当年11月20日种植上的彩椒苗。今年彩椒价格高于往年,一个大棚的彩椒一年预计收入达60多万元。

    “相比过去的老式大棚,新建的大棚提高了蔬菜产量和质量。”李桂清笑着说,明年再种上一茬,大棚就能回本了。自开始种棚起,大棚经历了四次更新换代,现在的新棚,种植彩椒苗的数量增多了,收入也明显增加。

    棚里种植的菜苗数量增加了,农户们反而更加轻松了。因为新建的大棚智能化程度更高了,很多管理实现了自动化,用不了多少人力。比如,大棚放风只要在手机上操控就行,温度可以控制得很好;卷帘都换成了棉被,不仅轻便,智能化程度也高了很多;浇水都用水肥一体化、滴管,不需要人守着水口。

    种菜“老把式”卖掉旧棚建新棚

    东斟灌村位于洛城街道东北角,不靠近城市和镇区,不靠近交通要道,没有资源优势。就是这样一个既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的农村,成了当地有名的彩椒生产村,农户的收入逐年增加。为了推动大棚蔬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村里加快了大棚更新换代。

    在东斟灌村东北侧农田里,一批新建大棚正拔地而起。即将建成的大棚不仅占地面积大,更加牢固,全部采用了钢结构。

    “这些都是高标准大棚,长达328米。”43岁的种植户李志强望着这片大棚区,浑身充满了干劲。“时代和科技都在进步,我们的思想也要解放,提升大棚档次,早点投入生产。”

    李志强是村里有名的种菜“老把式”。他卖掉了之前的大棚,在这里建起了新棚。“这个地方以前是一片核桃园,经过村里协调,以每亩1300元的价格进行了土地流转,我和俺村的李舰建起了高标准的新大棚。”李志强说。

    “大棚建好后,本月底就定植了,预计12月就能收获、赚钱了。”李志强说,棚面积越大,机械化程度越高,蔬菜品质越高。

    改造15年以上大棚,将增收一千万

    去年遭受洪水的破坏后,东斟灌村不仅迅速恢复了生产,还加速了蔬菜大棚的更新换代,提高大棚的标准化。在村里,新一代大棚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

    东斟灌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生介绍,他们村今年落实了大棚两改面积700亩,已经动工建设的14个大棚接近三百亩,还有16个大棚从今年8月份开始动工建设。大棚建好栽种上彩椒后,今年预计给村民增加收入1000多万元,为下一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东斟灌村村两委还根据实际,通过调研决定利用3年的时间,对村内棚龄在15年以上的大棚全部改造成高标准大棚,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实现农民增收。

    “近年来,村集体经济稳步向好,村内土地已基本全部利用,为了更好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我们村在寒亭区承包了200亩土地,规划建设8个328米长的高标准大棚。”李新生说,这些大棚同样正紧张施工。

    借助蔬菜产业,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在加快大棚更新换代的同时,东斟灌村还加快了农业基础建设。村里的每一处棚区,都有完善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菜农如果建棚资金短缺,可以去村里的资金互助合作社拿上20万元的贷款。

    李新生告诉记者,通过这些措施,为村民解决了种植大棚的后顾之忧。他们村有种植彩椒的传统,目前“斟灌彩椒”已形成品牌效应,来收购的客户络绎不绝,真正实现了产品的优质优价。“我们村彩椒面积已达到4500亩,除了本村的4000亩土地,又到周边流转土地500多亩。高标准大棚种植的每棵彩椒比普通大棚增收8-9元,今年一季彩椒收入能达到7500万元。”李新生说。

    斟灌古国在这里建国,东斟灌村也因此得名,历史文化浓厚。为此,东斟灌村下一步将扩大斟灌彩椒这一主导产业,同时规划打造文旅和新六产。“我们要挖掘当地传统文化,推动乡村经济和文化振兴。”李新生说,他们将借助村庄改造保留一部分平房区,打造斟灌古国遗风,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记者 邓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