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智能 >

踏实行稳,中国迎接智能时代教育挑战

发布时间:2020-08-04 09:13来源: 网络整理

  【教育探索】

  编者按

  随着信息通讯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社会迅速进入智能化时代。我们适应这一时代的能力,首先来自教育。那么,中国如何在全球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广泛借鉴、取长补短,实现中国教育在智能时代的接续发展和特色提升?为此,我们刊发这一组文章,旨在希望从全球视角、中国立场,为读者提供几个管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发展的视角,以有益于我们面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在全球快速进入智能化时代的过程中,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智能化”在推进程度上确实称得上先行一步,而“人工智能+教育”作为智能时代教育的升级版,也正引发教育界内外高度关注。

  从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一学科领域的申报态势来看,国内立足智能教育的竞争已趋白热化:将人工智能技术向教育垂直领域进行渗透的意识非常热切,理论与实践探索正在全面铺开。当然,就目前智能技术与教育结合的有效性、适切性、合理性甚至合法性而言,尚需细化。而从当前特征、现存问题与解决之道三个方面看,国内教育界的确已经迎来智能时代教育的挑战。

  现状:基础先进,探索热切,潜力尚待激活

  从世界范围看,不少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在部署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战略,以维系传统大国地位、保持战略主动性和战略自主权时,纷纷将美国和中国作为对标国家。

  可以说,中国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包括教育智能化领域的繁荣发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发高度关注,受重视程度甚至超过预期。时下的海外畅销书《第四次教育革命——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教育》中,对于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繁荣势头的追捧式解读极具代表性,该书称:“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会慢慢减弱——而中国渴望填补这一空白,努力在2030年之前将自己打造成全球首要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值得关注的是,该书所涉及的诸多议题虽有一定新意,但对于中国教育领域人士而言并不陌生,甚至已经进行了超过其理论宽度的现行实践。可见,借助技术基础的繁荣发展,中国的“人工智能+教育”有着堪称热切的先行探索。

  同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智能教育模式经受了大考,给全球同行留下深刻印象。“停课不停学”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验展现了中国教育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底层潜力,启发了中国乃至全球教育界对智能时代教育发展抱持乐观期待。

  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进行的大规模在线教育,让教育者、受教育者、科技研发者等人群,都有机会亲临教育一线、摸清需求、萌发创意并涌现人才,形成教育推动大众科技创新、科技反哺教育变革的良性循环。教育创新与科技创新既是抗疫的有力工具,也在成为反弹的新经济增长点。在后疫情时代,社会将进入智能化和数字化快车道,线上力量正在兑换为线下力量,为构建基于智能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深度变革的内生力量。

  挑战三大问题,打牢智能时代教育根基

  技术受限,效果模糊。中肯地说,在目前的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当中,金融、营销、安防、客服领域在IT基础设施、数据质量、新技术接受周期等人工智能发展基础条件方面表现较优,其商业化渗透率和对传统产业的提升程度较高。然而由于数据储备、数据感知、数据标准化受限,跨介质互联困难、情感计算与认知计算难以突破等约束条件,教育的智能化发展确实还慢一拍。迄今为止,多数智能化教学解决方案的落地效果仍然表现一般。而在校外教育方面,在线教学的用户体验粗糙且教学效果模糊,用户对新技术的接受周期较长,更加智能化的产品还需要一定长度的探索期。而与此同时,校内师生的信息素养不高,且信息化设备使用频率较低,也导致智能教育核心教学数据缺失,最终加大了教育数据挖掘分析的难度。

  重复建设,粗放演进。现在,各方面对于智能化教育在所谓的“精准化监测与个性化评价”这一功能上的探索过于集中,用力过于聚焦,却很少针对过度监控、过度反馈、过度迎合的谨慎反思。而所谓粗放,是指当前教育领域的这只“人工智能大筐”,实际上装进了与人工智能沾边或不沾的各类技术,装进了各路概念、噱头甚至利益诉求,实质的进步、真实的助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淹没在粗放的统计口径与表面的繁荣里。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与市场对智能教育手段的强烈需求背景之下,“人工智能+教育”的模式仍然亟待清晰化与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