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芯片争夺战 【图】
发布时间:2020-07-08 20:02来源: 网络整理
全球智能驾驶汽车市场正处在爆发的前夜。
根据艾瑞咨询的报告数据显示,到 2023 年,全球范围内具备智能驾驶功能的车辆将达到约 6000 万辆,L1/L2 级自动驾驶功能的渗透率将接近 50%,L3 级自动驾驶功能的市场渗透率也会来到 7%。
就从眼前来看,全球智能汽车的急先锋特斯拉,凭借着对车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革命,其股价不断创造新高,总市值已突破 2000 亿美元。
这也体现了整个市场对于智能汽车的发展保持着超高的预期。
国内智能驾驶市场蓄势待发我们将视角转到国内:经过这两年的快速发展,很多合资品牌、自主品牌、造车新势力们在 ADAS 功能与智能驾驶系统的量产上车上,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态势。
据佐思产研统计,今年前 4 个月,国内市场的 L2 级自动驾驶系统的装配率已达 10.6%。
其中,丰田、沃尔沃这样的传统品牌,以及吉利、领克、几何,还有长城魏派、奇瑞星途等新兴品牌装配率领先。
造车新势力更不用说,蔚来的 NIO Pilot、小鹏的 XPilot、威马的 Living Pilot 以及理想的辅助驾驶系统都已经搭载上车并且在持续进化之中。
特别是理想汽车最近拿到美团的融资,未来将大力投入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L3 自动驾驶的市场也在不断扩大,自 2017 年奥迪推出新 A8 标榜量产全球首个 L3 自动驾驶系统以来,国内的品牌也纷纷上马 L3 级自动驾驶功能。
其中就包括了广汽新能源的 Aion LX/Aion V、上汽荣威已上市的 Marvel X 和待上市的 Marvel R,还有今年受到广泛关注的长安 U-NIT 和比亚迪汉。
不过受限于国内的法律法规还未明确,这些车型上所搭载的 L3 自动驾驶功能尚未开放,但后市可期。
而针对更高级别的 L4 自动驾驶,近期有两大比较重磅的行业动态:
其一是沃尔沃与 Waymo 牵手了,后续沃尔沃品牌、极星品牌以及领克品牌的车型将会集成 Waymo 的自动驾驶技术;
其二则是滴滴自动驾驶终于宣告落地,在上海嘉定开启试运营。
在这之前,包括百度、Pony.ai、文远知行以及 AutoX 在内的诸多自动驾驶厂商都已经落地了 Robotaxi 服务,其规模还将持续扩大。
全球咨询管理公司麦肯锡在 2018 年曾发布过一份自动驾驶研究报告,其指出中国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汽车市场。
至 2030 年,中国自动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创收将超过 5000 亿美元。
从高级辅助驾驶功能到 L3 级自动驾驶乘用车再到 L4 级的 Robotaxi,如此规模庞大的智能汽车增量市场,给各类新兴的供应商培育出无限的产品落地机会。
无论是算法、传感器,还是芯片等领域,势必有一批供应链新星强势崛起。
算法让位于芯片,市场格局亟待突破自动驾驶最早期的一批玩家主要是在算法层面进行开发和改进,特别是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汽车自动化的进程。
Waymo 之所以在自动驾驶领域走在全球最前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自 Google 无人车创立以来多年的算法积累。
近 5 年内,国内也诞生了一大批自动驾驶算法公司,BAT、滴滴、小马智行、文远知行、Momenta 等等,这些企业都开发出了自己的算法体系。
即使起步稍晚,但这些公司正迎头赶上,尝试将以往与国外企业间的算法鸿沟逐渐填平。
近 2 年内,很多国内的 OEM 也纷纷建立起创新中心、人工智能技术中心,不断从算法层攻克自动驾驶难题。
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国内的自动驾驶算法实力已经处在全球领先的水平,算法已不再是制约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高墙。
在算法之外,则是自动驾驶的传感器配套。
面向低级别的自动驾驶,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的组合已经足够支撑,这类传感器已有很多国际 Tier 1 和国内供应商保障供给。
而应用于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激光雷达,这个市场也已经从几年前的一枝独秀发展至百花齐放,包括大疆 Livox、禾赛科技以及速腾聚创等等。
各家的产品都已开始广泛部署在自动驾驶车型上。
目前整体的传感器成本还有下降空间,但大规模量产已经指日可待。
总体来看,自动驾驶研发中来自传感器部分的短板正在逐步被修复。
这样,未来自动驾驶发展的重点还在于计算硬件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动驾驶芯片。
自动驾驶车辆上有大量的传感器,而算法精进正需要这些传感器不断收集外部数据,遍历各种极端情况,不断进化。
自动驾驶系统除了需要解决大流量数据传输问题,还需要快速处理这些海量数据,而强大的自动驾驶芯片正是那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