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应久良
发布时间:2020-07-07 22:32来源: 网络整理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正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势在必行。在即将到来的暑假,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人工智能教师岗位技能实训将落地青岛。此次实训有什么优势?能为参训者带来怎样的收获?为此,记者专访了人工智能教育培训的拓荒者——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应久良。
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是新基建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市场化防控和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任务,也为人工智能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其中之一,便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的人才缺口。据《2020年新基建人才报告》显示,2020年以来,六大新基建直接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指数大幅上升,至2020年底,新基建相关核心技术人才缺口将达420万。其中,区块链、人工智能、数据服务行业,人才流入指数最高。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势在必行。
应久良
其实早在2017年,国务院就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人工智能教育。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多个地方政府已将人工智能列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有意将人工智能教育下沉到基础教育,从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创精神。
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是新基建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在这样的机遇下,2018年,由海内外行业内专家、工程师及著名高校的教授学者联合成立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应运而生,致力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与教材开发和编撰、教学技术装备研发设计、教育培训考核标准研究及教育培养模式研发。
从起步到试点推广,研究中心的成长一路踏着时代的节拍——2019年在杭州、海南、成都等地试点;今年1月,长三角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暨嘉善县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火种计划”阶段性总结会举行,邀请了国内顶级人工智能领域的信息技术专家,就算法学、程序设计、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前沿教育进行深入探讨;下步,将逐步推广至全国,助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抢占全球制高点。
拒绝纸上谈兵,首创学科融合与拓展优势课程体系
智慧工厂、虚拟现实、模拟驾驶、无人机、肢体和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互动项目,在研究中心建设的人工智能教学实验室,通过老师和学生共建的模型以及各种人工智能真实的案例,启发学生们对人工智能科学和世界的关联认知……
研究中心与科大讯飞联合研发的用于人工智能教育科研领域的智能化小车,在领先世界的算法技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集成了感知技术、识别技术、自主规划与决策技术,同时在技术平台的基础上等搭建了可拓展性的教学与研发平台,提供教学与研发的示范内容,成为真正人工智能教育的领先技术体系。
在这个技术加速的时代,人工智能以何种姿态走进课堂才能高效开启这一强劲发动机?应久良介绍,编程工程师与一线教育专家联手开发设计中小学编程教材、课程、实训项目、考核练习课程体系,把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与编程课程融合、衔接并拓展,让学生学习编程课程的同时巩固并提高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成绩,解决教育减压降负与技术爆炸的矛盾,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开辟一条新路。
应久良说,小孩子学编程就像学语言一样,他们需有持续运用这门语言的现实场景,“我们首创的学科融合与拓展的优势课程体系,让学习者能寓教于乐,在乐趣中玩懂知识。当小孩子发现,能够在程序创作中精确地表达‘小蝌蚪找妈妈’,背后的文学知识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继承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的从游教育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应用到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的实践中,从教材、课程到教师授课,以作品为核心,通过大大小小的作品来带动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应久良说,独具特色的信息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大幅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作品实现的成就激励下,消除了枯燥和乏味,沉浸在科学探索的世界中。
意向在即墨推广人工智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