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智能 >

1+1>3的协同效应下,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人与公共

发布时间:2020-07-06 22:10来源: 网络整理

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在技术的本质中提到:“技术是对现象有目的编程。”

这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技术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因所在:以技术应用对已经存在的事物进行描述,从而梳理其中的规则并为人们所用。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例,把经济活动中人的要素数字化,则是其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因所在。

7月1日,哈尔滨地铁刷脸乘车系统正式上线,这次系统的上线意义不同以往,据悉该系统实现了全球首例“戴口罩刷脸乘车”系统,哈尔滨市民只要下载“智惠行”APP 注册开通刷脸功能之后,进出地铁无需摘戴口罩,可直接刷脸过闸。

哈尔滨地铁“戴口罩刷脸乘车”的背后,金融科技与轨道交通在技术应用层面深入融合,推动着出行行业数字化的深入发展。

金融科技+轨道交通,技术衍化下的“社会编程”

中国人民银行在2019年8月份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指出,要加大科技赋能支付服务力度,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移动支付架构体系、“无感”活体检测实现交易验证,突破1:N人脸辨识支付应用性能瓶颈。

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刷脸支付已成为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支付方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尤其在轨道交通领域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其优势其一是非接触性,用户不需要和设备接触,减少了人们感染的风险;其二在于刷脸支付的并发性,在实际应用场景下可以进行多个人脸的分拣、判断及识别。

以此哈尔滨地铁上线“口罩刷脸”系统为例,轨道交通必定是人员密集型区域,高峰时段客流量也非常大,显然刷脸支付提供了一种最佳解决方案,有效提高轨道通勤效率,降低潜在的病毒感染风险。

据悉,哈尔滨地铁AI刷脸乘车(支持戴口罩)系统的技术提供、集成建设及投资运营方均是成都智元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及物联网技术为基础进行应用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以城市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城市交通智能化技术及系统的研发、投资、集成、运营等,深耕轨道交通领域。

在数字出行领域,智元汇有整套的电子票务移动支付(扫码、刷脸乘车)解决方案及全国首例交通线网客流数据分析系统研发集成,公司还基于城市轨道交通AI赋能的顶层架构设计,开启了全产业链AI智慧乘运生态系统的研发、投资、运营。。

例如无感通行、零售支付的扫码 (刷脸)移动支付金融科技平台、可溯源高效通行的智慧安检安防人工智能平台、全息感知的NCCC线网客流大数据平台、乘客物理接触面全面智能化的智慧车站平台、AI警务(交通)指挥应急大数据平台、一人一档的乘客会员新零售平台等,都是智元汇的技术结晶。

技术的应用价值,在于技术本身的衍化能力,在应用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对原有技术的新组合,或者说自相似,就像达尔文的进化论一样,通过不断的进化,从而解决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复杂问题。

比如刷脸支付,智元汇等科技企业在做的,实际上是以新金融技术衍化应用至轨道交通领域,深入落地轨道交通数字化。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真实身份信息验证,得以把出行领域中人的要素数据化,一方面真正实现了“人证票合一”,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安全、公共交通治理等数字化搭建了基础设施。

第一步是建立数字化的“人”,第二步就是数字化的“场”。

以智慧安检安防人工智能平台、全息感知的NCCC线网客流大数据平台的应用为触达,智元汇实际上构建了一个轨道交通数字化的“场”,数字化“人”+数字化的“场”得出的结果就是全链路数字化的轨道交通治理,提升的是公共交通效率。

这其实就是用技术对轨道交通领域的“社会编程”,以数字化提效、提升公共治理效率为目的,构建数字化的轨道交通领域的基础设施,进而实现轨道交通行业的降本增效。

1+1>3的协同效应下,重塑人与公共服务的链接关系

数字化成为各个行业的共识,新一代人脸识别支付的应用也已成为必然趋势。

基于轨道交通的特殊性,新一代人脸识别支付与轨道交通的结合,也绝不是简单的1+1=2的结果,而是1+1>3的高效协同。

在协同效应下,不仅能够推进智能票务数字化落地,同时又可以把金融科技与公共服务的链接延伸至跨轨道交通平台上,实现跨行业的整体协同。

不像传统的实体票卡,乘客需使用现金或移动支付自动售票机购买车票,无实名,易丢失,需接触,高峰期需排队;也不像目前的二维码票卡,操作步骤繁多,经常导致闸机通道拥堵,通行不畅,由于各地标准不一,基本无法跨城市通用。

人脸识别的大范围应用有望重新解构这一现状。

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