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科技要发展空间 智能供应链金融破解服务小微“不可能三角”——专访武汉众邦银行董事长晏东顺
发布时间:2020-07-03 12:55来源: 网络整理中国网财经7月3日讯(记者 曾蔷)今年以来,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这其中,作为实体经济血脉的金融,被赋予了更多的新期望和新要求。
自2014年民营银行获批筹建以来,目前已有19家民营银行开业运营。作为既有金融体系的补位者,如何发挥民营资本的灵活性、机制创新性以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明显提高中小微企业可获得性,成为摆在各民营银行面前的必答题。
“众邦银行的探索方向和战略聚焦均在于利用金融科技为供应链小微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近日,武汉众邦银行董事长晏东顺在该行成立三周年之际接受了中国网财经记者的专访。晏东顺表示,从模式上看,供应链金融是银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践行普惠金融最好的方式。
向科技要发展空间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末,我国个体工商户全国登记数量是8000多万户,纳入市场监管总局小微企业名录的个体工商户为6523万户,而有贷款的个体工商户是1394万户,覆盖率是21.4%。这意味着,有近80%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未获得过贷款。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疫情发生以来,面对小微企业普遍面临营收严重下滑、现金流紧张等问题,央行、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频繁发声、政策密集出台,以引导金融机构帮扶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一直是世界性难题,相对应的是金融机构面对小微企业时不敢贷、不愿贷。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小微企业平均存续时间只有2-3年,导致金融服务的风险非常高;第二,小微企业多数是轻资产运营,缺乏可靠的贷款抵押物;第三,小微企业缺乏可信的经营数据,造成银企信息不对称,服务成本高。
“总结起来讲就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面临高风险、低收益,金融机构较难形成可持续的经营路径,进而造成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难以真正落地。”在晏东顺看来,要解决小微企业普惠金融难题,金融机构要着眼于提高自身对小微企业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摆脱对担保抵押品的依赖并降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成本,而要实现这些就需要全面依托金融科技。
民营银行虽体量小,但承载着补位现有商业银行体系,服务小微、双创、“三农”和社区等薄弱环节的历史使命。在发展普惠金融上,如何与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形成错位竞争、互相补充的市场格局?是所有民营银行需要考虑的问题。
晏东顺认为,这需要向科技要发展空间,进一步下沉市场、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服务还未能被国有大行覆盖的客群,利用金融科技做好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同时,借助政策支持,降低资金成本,例如争取人民银行的再贷款额度、政策性银行的转贷款额度。
据了解,只有“一行一店”的众邦银行于2017年5月正式开业以来,始终坚持将金融科技作为发展之路,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众邦银行没有历史包袱,一开始就能从顶层设计上围绕金融“数智化”构建全新互联网运营模式,每年均投入亿级资金搭建适应新模式的科技体系、风控体系和人才体系,致力于成为一家“专注产业生态圈、帮扶小微企业、服务大众创业”的互联网交易银行。目前,众邦银行90%以上的业务都是通过云端实现,已经完成全流程的“数智化”能力建设。
智能供应链金融破解服务小微 “不可能三角”
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小银行服务小微企业探索出多种有效路径,例如以泰隆银行、台州银行为代表的IPC模式,以民生银行(600016,股吧)、杭州银行为代表的信贷工厂模式,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就众邦银行而言,在三年的探索中不断突破行业既有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其探索方向和战略聚焦均在于利用金融科技为供应链小微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在实践中通过为产业供应链生态提供场景解决方案,服务产业供应链上的B端客户或C端小微客户,实现产业生态与金融的共生发展。
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多次强调发展供应链金融对普惠金融的重要性。2019年7月9日,银保监会下发《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核心企业等合作搭建服务上下游链条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完善风控技术和模型,创新发展在线金融产品和服务,实施在线审批和放款,更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晏东顺指出,从模式上看,供应链金融是银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践行普惠金融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