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如何引“知”提速?
发布时间:2020-06-30 19:46来源: 网络整理遇障碍物后主动减速避让,到站自动停靠……日前,随着安徽省首条5G智能网联汽车示范线路正式开建,由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网联客车,以红黑经典配色、小巧圆润的造型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成为安徽致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生动实践。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多领域融合创新发展的优良载体,已成为全球新一轮新兴产业竞争的关键着力点和战略制高点。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技术日趋成熟,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乘着这股东风,安徽不断通过加强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布局。目前,安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瓶颈亟待突破?未来应在什么方面着力?本报记者对一份相关产业知识产权分析报告揭示的知识产权情况进行了梳理,以此来一探究竟。
创新占优
多年来,安徽省在汽车整车制造领域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近日,由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与中关村协同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一份《合肥市智能网联产业知识产权布局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00年至2019年,安徽省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共提交1625件专利申请,在我国各省份该领域专利申请排名中位居第六位。其中,合肥市的专利申请数量为662件,芜湖市的专利申请数量为602件,这两地是安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各领域专利申请的主要产出地。
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角度看,该产业链上游涵盖感知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通信系统等关键系统,产业链中游涵盖智能驾驶舱、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等整车集成系统,产业链下游涵盖出行服务、物流服务、数据增值等应用服务。
近年来,合肥原有的整车及部分零部件配套企业正逐渐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发展具备一定基础。《报告》指出,合肥市在各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方面均排在安徽前列,是安徽省智能网联汽车专利申请的主力军。在自动驾驶系统方面,合肥的专利申请量位居安徽省第一位,是合肥的优势领域。以当地重点企业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江淮汽车)为例,近年来其以创新理念积极进行智能网联研究与探索。自2013年提交第一件智能驾驶舱系统中的中控显示屏专利申请开始,江淮汽车不断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各领域专利布局。江淮汽车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各领域的发力,为其在该领域的发展赢得了优势。据悉,江淮汽车先后承担了多项智能驾驶、辅助驾驶领域国家标准的起草和编制发布,用企业的研究和实践充实了行业工作成果,为推动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智能网联汽车规范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
芜湖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各方面的发展,离不开当地重点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突破。总部位于芜湖市的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奇瑞汽车),是我国较早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进行布局的企业。2003年,奇瑞汽车提交了第一件名为“一种混合动力轿车控制系统”的执行系统发明专利申请。2011年,依托已有技术,奇瑞汽车自主研发出了第一代智能网联汽车,并在该领域不断耕耘。据统计,2000年至2019年,奇瑞汽车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共提交270件专利申请,在我国相关专利申请主体排名中位居第五位。作为芜湖一家从事毫米波雷达传感器智能应用产品研究、生产与销售的高科技企业,森思泰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森思泰克)在感知系统中的毫米波雷达等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并在行业内率先打破了国际巨头对毫米波雷达的垄断。奇瑞汽车、森思泰克等企业在各领域的布局,为芜湖创建了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有利条件。2016年5月16日,安徽省芜湖市人民政府与百度在北京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宣布在芜湖共同建设“全无人驾驶汽车运营区域”。
“堵点”待疏
安徽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方面的不断深耕,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必须看到,其在一些技术领域尚存提升空间。例如,汽车的行车记录仪和抬头显示仪是智能驾驶舱系统中专利大量产出的技术领域,安徽在这两个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均落后于珠三角及长三角一带的部分省份。此外,安徽省在感知系统中的高精度地图及通信系统领域的专利申请相对较少。
针对上述情况,《报告》建议,安徽省应从省内培育和省外招引两方面入手,提升其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综合实力;通过加强省内优势企业培育、重视自身人才和团队培养等方式巩固自身优势、提高创新活力;通过引入优势企业、探索与其他省市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外部人才引进等方式补齐短板,提升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