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智能 >

哈工智能7.8亿定增过会 加码汽车产业智能制造布局

发布时间:2020-06-07 16:31来源: 网络整理

6月5日晚,哈工智能(000584,股吧)(000584)发布公告,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获得中国证监会审核通过。公告显示,本次定增发行的股票数量不超过发行前公司总股本的30%,即不超过183,997,301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78,245万元,定增发行对象为包括战略投资者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哈尔滨)智能投资有限公司在内的不超过35名的特定投资者。

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布局者 定增加码智能制造

公开资料显示,哈工智能于2019年6月发布定增预案,在股东大会顺利通过后,于2019年12月获得证监会受理。此后在2020年3月该预案根据“再融资新规”要求修订后重新提交证监会审理。此次过会之后,根据目前定增发行的节奏预测,公司最快将于7月初拿到定增批文。

根据披露,本次定增的募集资金用于三个方面,分别是“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及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补充流动资金”以及“偿还银行贷款”,三项用途分别占到募集资金的81.09%、12.52%和6.39%。

哈工智能作为一家聚焦于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业务涵盖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机器人本体、工业机器人一站式服务平台等三大板块。2017年1月,哈工智能完成实际控制人变更,公司向工业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转型。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公司完成了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的布局。

近年来,公司智能制造业务的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从2017年的38.65%大幅跃升至2019年的96.38%,未来也将继续在智能制造领域持续发力,充分把握住工业智能化的红利。

消费升级浪潮 推动整车厂生产线升级改造

据公告显示,本次定增募集资金大部分将用于哈工现有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务的拓展。定增方案中提到,“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及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包含“汽车车身智能连接制造系统产能建设项目”和“轻量化材料连接及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两个子项目,项目总投资额分别为4.09亿和2.44亿左右。

哈工智能7.8亿定增过会 加码汽车产业智能制造布局

(数据来源:哈工智能《2019年度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572.1万辆和2576.9万辆,产销量继续蝉联全球第一。然而,我国的汽车行业仍然处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城镇化的推进、国产替代化浪潮、汽车的更新换代和消费升级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各汽车制造厂商市场份额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变化,各汽车制造厂商往往通过多车型策略参与市场竞争,以期望通过差异化车型覆盖更多的消费群体,而拥有更全产品线和更短车型升级换代周期的车企在市场竞争上会具有一定优势。整车厂为满足市场车型品种多样和更新换代加速的需求,势必需要对整车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对智能化生产线及自动化设备的需求逐步释放。

值得注意的是,哈工智能本次募投项目是基于公司充足在手订单,通过新项目场地的建设予以逐步消化。定增后将进一步扩大公司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的生产能力,突破产能瓶颈,加大公司汽车车身领域的市场覆盖以及市场研发能力。

新能源汽车发展提速 哈工智能具先发优势

近年来,市场中的各大主体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都在不断加码。去年11月,宝马集团就与宁德时代(300750,股吧)的订单从最初的40亿欧元增加到73亿欧元,并且供货时间从2020年到2031年。今年5月29日,大众汽车宣布将投资约11亿欧元获得国轩高科(002074,股吧)26%股份并成为其大股东,在国产电池领域大幅度加码投资。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规模加速扩大离不开政策的保驾护航。今年3月31日,国家常务会议明确将原本2020年底全部退出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延长两年,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也延长两年,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补贴2.0时代正式到来。

哈工智能充分借助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发展的风口,加速拓展新能源汽车车身的制造生产线业务。公司已经成功承做蔚来汽车、北汽新能源、拜腾汽车等客户新能源汽车车身制造生产线的项目,在行业内已经形成先发优势,在车身轻量化材料连接制造系统开发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在获得定增募集资金后,公司将在天津新建厂房、投资设备,用于新能源汽车业务领域,未来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占比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另一方面,由于新能源汽车采用电能作为汽车动力,出于节约能源的考虑,车身轻量化已成为行业发展共识,因此诸如铆接等车身连接工艺也将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中,这对车身连接生产线的柔性化和智能化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各大汽车生产厂商势必将进一步加大对智能装备的投入使用。而本次定增项目实施后,哈工将突破现有场地不足的瓶颈,通过生产线的拓展,在汽车车身智能化柔性制造系统方面的集成配套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以满足下游产业链与日俱增的订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