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报道云端相连创意交互——2020两会新媒体报道观察
发布时间:2020-06-05 08:25来源: 网络整理作为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每年召开的全国两会都会引发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两会召开时间较往年推迟了两个月,选在了五月下旬召开。出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需要,今年两会的形式也有所调整,首次采用视频会议方式举行,在采访时不采用现场“面对面”的方式,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来安排新闻发布会、“委员通道”、“代表通道”、“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云端对话、隔屏交流成为本次两会的一大亮点。今年两会报道虽然大幅减少了上会媒体、记者数量,但两会报道的创意与突破并未受到限制,新技术、新形式、新创意接连步入公众视野,传递丰富信息,带来全新体验。总体来看,今年两会新媒体报道呈现智能报道、云端相连、创意交互的鲜明特征。
一、技术升级 智能创新赋能两会报道
历年两会新媒体报道都是展示传媒领域前沿技术的绝佳平台,5G、4K/8K、AR、AI等技术创新在传媒领域深度应用,创新报道形式、优化采编方式、再造传播流程,为两会报道赋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5G从新技术到“新基建”,在传媒领域的应用更显成熟。今年两会期间,5G信号传输为异地实时交流提供技术保障,让身处梅地亚中心的媒体记者能够与人民大会堂的代表委员实现高速率、微延时、超高清的线上采访,在特殊时期完成“云”跑会。除提供通讯保障外,新华社开创性地进行“5G+8K+卫星”现场直播,实现了北京、威海、喀什、三亚、漠河五地记者现场连线、实时回传,直播两会实况。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功进行了国内首次5G+8K实时传输和快速剪辑集成制作,并利用5G网络开展直播连线,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报道两会新闻。
人工智能技术深刻影响着信息传递的方式及渠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先后成立人工智能相关编辑部或研究机构,探索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的全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今年两会报道中再次取得突破,创新报道样态,引发社会热议。继AI合成主播、站立式AI合成主播、AI合成女主播、俄语AI合成主播之后,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联合搜狗公司推出3D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相较于前代产品,“新小微”可实现实时变换发型、随时更改服装、随时穿梭于演播室的不同虚拟场景中,实现多机位多景深、多样化精微表情播报,显著增强报道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新华网推出声音黑科技产品《共振时刻》,首次基于5G+AI声像分析技术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全场37次掌声进行AI声像分析,同时运用可视化技术进行呈现,让《政府工作报告》“所听即所见”,从全新视角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创新报道样态,还积极推进采编播流程的再造,显著提升新闻生产效率。人民日报社在两会期间推出“智能云剪辑师”,在几分钟内便能根据需要迅速生成视频,并自动匹配字幕,实现画面人物的动态追踪、去除视频的拍摄抖动、多方位修复视频画质等一系列功能,并迅速实现横屏转竖屏,适配短视频平台特点,飞速提升剪辑效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则利用“AI云剪辑”技术实时收录多路信号,通过人工智能计算,进行人脸检测、动作检测、镜头质量评测、穿帮镜头检测等,生成AI剪辑成片。历年两会频频亮相的新华社媒体大脑MAGIC继续“上新”,推出“两会机器人”,可实现一边直播一边剪辑,智能发现金句、找到精彩段落,并支持一键生成“短视频直播流+专题页面”,在降低开发成本的同时提升传播效率。中国网推出的“AI内容辅助生产平台”主要包括图解类产品辅助生产平台、数据可视化智能辅助生产平台和智能辅助生产工具平台,推动新闻产品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模块化、简易化。
在硬件设备的更新上, 5G+4K/8K背包、5G+AR眼镜等“黑科技”的亮相吸引众人关注。今年两会期间,部分记者使用了像普通双肩包一样大小的“5G+4K”背包,该背包内置了4K编码器和5G模组,可直接连接摄像机进行5G网络下4K级别直播视频的采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使用的5G+8K背包则可实现8K外景信号实时传输,同时可以对收录的8K信号快速编辑,呈现8K超高清画面。人民日报社推出的“5G+AR”采访眼镜,记者只需手势或语音控制即可完成视频录制、拍照、直播等工作,并能实时了解人物信息资料、进行第一视角的现场直播,在拍摄时还能与后方编辑实现屏幕共享、实时互动,将在一线获取的视频素材回传至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打造的智慧平台进行智能剪辑、智能导播,实现对新闻采编发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二、云端相连 跨越时空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