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食用菌智能化生产 老百姓家门口受益
发布时间:2020-06-04 10:02来源: 网络整理纳雍县创新种植技术,全产业链推动产业发展——
食用菌智能化生产 老百姓家门口受益
驱车穿行于纳雍县寨乐镇革新坝区食用菌基地,一个个大棚错落有序,几乎望不到边。大棚里,一排排红托竹荪长势喜人,村民们穿梭其间,忙着采摘。
“最近天气好,红托竹荪长得非常快,一天采摘3次。”基地负责人勾庭尧说,红托竹荪不易保鲜,采收后需马上送进烘房烘干,然后再进行包装……干品红托竹荪市场价每斤在300元以上。
记者注意到,在大棚里,多排立体层架高至棚顶,架上的黑色塑料筐分四层摆放,筐内白白嫩嫩的竹荪蛋在松针的半遮半掩间含羞微笑。
“先在培育筐底铺一层细土,铺菌棒后再依次盖上松土,放上竹荪种后加入营养液,再依次盖上木材、泥土和松针等,每筐每季能长出50多朵竹荪,每棚一年可以收两季。”正在忙活的革新村村民翟长仙指着黑色塑料筐向记者讲解道。
“通过科学、合理的立体筐栽模式可以实现竹荪循环种植,不仅有效利用土地面积,还可以实现对竹荪产品质量的有效管控。”寨乐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雨龙说,立体筐栽的产量是传统种植的3倍。
走进贵州金蟾大山公司标准化食用菌菌棒厂生产车间,只见搅拌、装袋、灭菌、预冷、接种、培养等各个生产环节有条不紊。
“传统种植一般都是在大棚培育,生长周期长。红托竹荪在基地里培育,一年四季都能生产。”公司总经理庄继文说,每个菇棚都安装了一个微电脑控制设备,上面显示温度、湿度等参数,可以自动调控。“基地智能化生产出来的食用菌无公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下架料又是上等有机肥。”
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菌种培育、菌棒生产到大棚立体栽培四季出菇等技术方面有了很多创新,其中,红托竹荪液体菌种相对固体菌种可减少生产周期6个月,并突破了四季出菇的技术瓶颈,进入批量生产及规模化种植阶段,彻底颠覆了红托竹荪传统种植模式,解决了阻碍红托竹荪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难题。
“我们的产品销往上海、广州、北京等全国多地市场,而且正在挺进国际市场。”庄继文说:“供不应求,现在还欠着好多货呢!”
产业智能化发展增效,百姓家门口就能受益。“自从园区建成后,我就在这里务工,每天80元,手上活路不累,离家也近,方便得很。”翟长仙就是受益者之一。
寨乐镇镇长李随告诉记者:“基地日用工量达500余人,带动精准扶贫户2253多户,按户均1人就业率计算,每户贫困户每年可增加务工收入19200元。年终户均最低还可分红。”
食用菌不仅是革新村的高效富民产业,更是纳雍县的一项主导产业。2016年以来,纳雍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培育健全食用菌上下游产业链,食用菌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全县共整合5.31亿元资金投入食用菌产业发展,主要投向食用菌研发中心、菌种厂、菌棒生产厂、出菇示范基地、四季出菇基地大棚、产品初加工车间、冷库建设及各生产环节。”纳雍县委副书记、县长许晓鹏表示,纳雍正在全力推动以红托竹荪为主,以黑木耳、虎奶菇等其他菌类为辅,食用菌产业加快发展,致力打造“贵州竹荪一流品牌”,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记者 李凯 黄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