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智能+”深度融入經濟主戰場
发布时间:2020-05-27 10:42来源: 网络整理在全球最大的塔機智能工廠裡,機器人接手了一切。從原材料分揀、上料到自動切割,再到下料件自動分揀,整個流程都由智能裝備“主導”。中聯重科黨委書記詹純新委員將這一幕帶到兩會上,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理念:
隻有AI與工業制造深度融合,方能推動生產線、車間、企業的根本性變革,重塑傳統場景,打造創新業態。
“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科技創新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新興產業持續壯大,傳統產業加快升級。”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這37字圖景,“智能+”是關鍵實現手段之一。科技日報記者採訪部分代表委員,他們的共識是: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當代表著科技最高水准的“智能+”進入經濟主戰場后,傳統產業逐步升級,新興產業開始壯大。
“智能經濟”入局,大洗牌的時代來了
在長沙的部分道路,市民可用手機預約體驗無人駕駛出租車﹔在上海的一些醫院,醫生開始利用AI醫學影像分析等技術輔助診斷﹔在山東,養豬場正利用智能系統精細管理……
當下,智能經濟的代表之一人工智能早已跨越了流行概念階段,成為“中流砥柱”——AI技術正加速在眾多產業落地並進入尋常百姓家﹔“智能經濟”在各地呈加速蔓延之勢。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今年第一季度,包括病區管理、流行性病學調查、藥物研發、輔助醫療、社區防控等方面,智能技術作用獨特。同時,AI賦能各行業,包括醫療健康、智能制造、物流配送、在線辦公等領域,催生了一幕幕新場景。
上述種種,早已被代表委員察覺,被收入議案、提案中。
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委員今年帶來四項提案,其中有三項與AI有關。他認為,在新的創新紅利期,智能經濟以AI為核心驅動,后者將從人機交互、基礎設施、行業應用三個層面對社會、經濟和生活產生革命性影響。
以科技為底色的智能經濟入局,意味著各行業將迎來一次重新洗牌:原先的領跑者未必仍然領先,落后者亦有后發優勢,隻有搶佔先機才有機會晉級、領跑。
“傳統產業在科技賦能之下,吸收新能量,將躍升到更加先進的軌道上運行。”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代表有兩份建議與“產業躍升”有關,他認為躍升的關鍵在於智慧經濟,后者要依托於新基建發展。
這是代表委員們普遍的觀點:科技賦能,企業才能在大洗牌的時代“立得住、活得好”。
代表委員“現身說法”,新場景一浪接著一浪
每10分鐘產出1節塔機標准節,每90分鐘產出1條起重臂,每110分鐘下線1台塔機,這是中聯重科打造的全球最大塔機智能工廠的生產效率。支撐起其高效、高質的“秘密”在於12條智能化生產線、100多台機器人、1萬多個傳感器為這座工廠裝上了“聰明”的大腦、“靈活”的手臂……
從南方到北方,從東部到西部,上述一幕似曾相識。
一隻搭載著智能攝像頭的機械臂對准產品上密布的質量監測點,一下就能“刷”出缺陷。在海爾集團總裁周雲杰代表看來,工業互聯網與AI的“聯姻”,相當於請了一個待在生產線上的AI專家,檢測效率提升50%以上,缺陷檢出率高達99.5%。
他認為,工業互聯網是繼移動互聯網之后最大的經濟機會,也是新基建的核心要素,為經濟社會提供重要發展動力。
在創造了中國機器人史上200余項行業第一之后,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公司創始人、機器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曲道奎教授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他們以智能制造為利刃,推動眾多傳統企業智慧升級,支持新興產業駛入正軌,形成了新的增長點、增長極。
他深有感觸:“智能制造為經濟社會高質量循環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無論是科技公司,還是產業巨頭,都在加緊圍繞智能經濟生態布局。數據顯示:截至去年6月,中國的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超過1200家,“智能+”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
政府、企業謀勢而動,既需駿馬揚蹄也要打通堵點
在歷史的大趨勢面前,沒有旁觀者。不管是政府、企業,還是一線工人,都要做好准備。
去年9月,科技部印發了《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指引》,計劃到2023年布局20個左右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積累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武漢、長沙等多個城市建立了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范區﹔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已落戶上海、深圳、濟南和青島。
沈陽是中國機器人的發源地,擁有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東北大學為代表的科研機構和以新鬆機器人為代表的高新企業。正因為此,東北大學校長趙繼委員提交了關於支持沈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的提案,給出了支持沈陽作為國家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東北區域中心城市等三大建議﹔而沈陽市政協主席韓東太委員提出了籌建“國家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議。
在駿馬揚蹄的同時,代表委員們也在關注智能制造落地的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