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智能 >

后疫情时期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发布时间:2020-05-13 09:14来源: 网络整理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对经济的影响也在持续和深化。各国隔离抗疫直接导致需求减弱、工厂停工、产业链中断,经济活动大面积“冻结”,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集体陷入衰退,世界经济面临自1930年大萧条以来的最严重危机。即使中国已率先走出疫情严重时期,但在经济全球化之下,复工复产效率受限,疫后经济恢复步履维艰。4月14日,IMF发布报告,预计中国的经济增长2020年为1.2%,2021年为9.2%。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较去年同期下降6.8%。

一.疫情之下智能制造的突出表现

不过,暗淡经济之下也有不少领域亮点频现,尤其智能制造,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作用凸显。

(一)智能制造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近几年来,智能制造一直被看作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核心,并且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下,企业智能化升级风生水起。疫情期间,一批转型升级起步较早的企业,在自动化车间、智能工厂、柔性化生产等智能制造体系的支撑下快速复工复产。在产线转换、原材料断供、产业链阻滞的纾困解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书写了中国“智造”的抗疫“加速度”。

例如,宏普科技是一家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他们为客户量身定制数字化升级的MES(制造执行系统)解决方案。通过MES数据采集和分析功能,实时掌握生产数据,量化管控生产成本,快速提升生产效率。借助MES目视化监控功能,对照订单数据和生产进度,实现可能逾期订单的提前预警。整个系统可以通过工业平板、手机等移动端远程操作,实现企业智能化工厂的在线管理。巨石集团通过智能化改造,利用机器人自动卸筒系统、原丝筒自动定位摆放系统、全自动物流输送系统等一系列自动化设备,实现了玻纤生产全程的自动输送、识别、储存、分流,工序间输送无人工干预,避免了病毒的传播风险,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浙江泰普森实业集团利用智能产线的模块化优势,由户外用品临时转产医用防护衣等防护装备,在规划转产车间、采装关键设备的基础上,用7天时间便完成了约5000平米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净化生产车间的改建,当前日产能1.2万件以上,等等。

2019年初,麦肯锡做过一次智能制造积极性调查,相对美、德、日而言,中国企业对智能制造的热情最高,相关技术设备应用最积极,走在智能制造“做到”的最前端。在其所调查的企业中,平均每家中国企业试点10.2个数字化制造案例,美企8.5个,德企6.9个,日企4.1个。赛迪智库预测,疫情之后,企业将加大提升智能化水平的投入,智能制造步伐将在疫情后加速。

(二)智能制造加速新技术融合应用

智能制造本身就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结果,主要涉及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技术等,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机器人、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都是智能制造的支撑技术。疫情期间,特殊的需求场景更加拓展了这些技术融合应用的潜力和空间。

例如,高德研发的全自动红外热成像测温告警系统,利用AI人脸识别技术,依托近20年红外人体测温经验所训练出的大数据算法,可以实现多人同时非接触测温,被广泛应用于地铁、机场、商场等人流密集场合。阿里云的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利用阿里云领先的云计算、IoT、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通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利用工业IoT梳理企业的供研产销全链路数据,再通过ET工业大脑进行加工分析,优化制造流程,保证资源协同对接。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双臂特种仿生机器人,不仅能够进行人员测温、车辆信息识别,还具备区域内巡逻、安检与消毒作业等功能,助力企业复工过程中的疫情防控。北京金控集团联合海淀区政府、微芯研究院等研发、上线的基于区块链供应链债权债务平台,通过区块链底层技术实现政府和国企采购合同应收账款确权,并聚合融资担保、资产管理等各类金融资源,等等。

AI、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智能制造不仅给这些技术提供了更多融合应用的场景,而且还加速了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极大拓展了制造业产业空间。另外,作为智能制造基础设施的5G基站、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还被列入我国疫后经济恢复引擎的“新基建”。新时代证券报告预测,未来三至五年,5G基站、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的合计投资体量在2000亿至2500亿,这对制造业产业发展又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

二.智能制造实践的几个误区

尽管疫情之下智能制造高歌猛进、作用凸显,但这些年企业的智能制造实践并非一路坦途、成绩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