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垃圾同时卖破烂儿 这个无物业小区分类挺“智能”
发布时间:2020-05-08 17:19来源: 网络整理占道收破烂儿的不见了
引入专业回收
清源街道是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街道。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行,为了让更多居民了解条例变化,掌握分类技巧,垃圾分类的社会组织代表栗阳带着道具上台,现场开课,手把手教。鉴于疫情期间,大多数居民无法到场,于是课堂改为直播模式。
房山区西潞街道苏庄三里社区近日启动“撤桶建站”试点工作——原来单元门口的垃圾桶撤下来,统一设置智能化的垃圾分类投放机,管理更方便,能够有效减少垃圾污染。
生活垃圾分类不是一场运动,而是要居民长期坚持的一种习惯。社区坦言,只依靠宣传是不够的,也不可能长期依靠人力“盯人盯桶”。而引入智能回收箱,不仅是安装了垃圾分类驿站的设备,也引入了一套积分、打榜、兑奖的激励机制,固化居民的分类习惯。对于社区而言,更加专业的垃圾分类指导、标准化的称重储运操作、实时联网的智能化设备……让基层推行垃圾分类时的压力大为减轻。
楼道不再堆积废品
让社区工作人员更惊喜的是,通过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箱,还让有实力的专业物资回收公司参与到社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当中,结束了过去社区里收破烂儿小散乱的局面。而智能回收箱的运营单位有利可图,才能平衡硬件投入和设备管理维护费用,以及其他服务社区的各种成本,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长期稳定地为社区提供服务。本报记者 罗乔欣
路过的一位居民热情地同记者搭话:“把垃圾扔那个箱子里吧,厨余垃圾也能积分!”记者抬头看到,道路斜对面就是一个白底蓝色绿色标识的垃圾箱,箱体上贴着宣传语“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这位居民说,往智能回收箱扔垃圾,她一个月的积分换成卫生纸,基本够一家人用了。
智能回收箱的投放口只有半米宽,纸箱子投不进去怎么办?在社区东南门附近的智能箱背后,还开辟有一块10平方米的地方用于暂时存放大件废品。记者看到一位老年人拎着捆扎好的纸箱子,在智能箱旁设置的电子秤称重后,交给了回收人员。老人不放心地站到电子秤上,测了测自己体重。她笑着告诉记者:“这是个窍门,防止缺斤短两。过去推板车收废品的都是八两秤!现在好了,智能箱不搞那一套。”她还告诉记者,以前小区里收废品的都比较“挑剔”,价值高的才回收。而智能回收箱不会挑挑拣拣,不会缺斤短两,破旧衣物一样可以积分。
用卖破烂儿撬动垃圾分类
智能回收箱的另一个妙处是实时称重反馈积分。不要小瞧积分的力量。记者查看了厨余垃圾的积分标准,每公斤只有4分,然而这区区几分钱却成为撬动居民分类厨余垃圾的杠杆。如同打游戏一样,居民每天投放时看到积分增长的即时反馈,每月兑奖时感受到垃圾分类带来的益处和乐趣,从而自发自愿地进行垃圾分类,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
作为大兴区老干部工作向基层延伸试点街道,清源的党员、老干部组成了先锋队,成为垃圾分类的引领者、监督者、倡导者,有的研发家庭垃圾减量的做法,有的将分类编成简易口诀,在邻里传播。活动还派送“垃圾分类时尚大礼包”,鼓励大家主动作为,带动更多人加入分类阵营。
相关链接
“刚开始肯定是不习惯,但是养成习惯就好了,垃圾统一投放能减少污染,长远看,还有利于环境。”居民马大爷告诉记者,有了垃圾驿站后,每天在家里就会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以方便投放。虽然每次倒垃圾要先用手机扫码或者输入账号才能打开投放口,看似有些复杂,但有分拣员的帮助,很快便能完成操作。
“有了智能回收箱,更大的好处是不用攒废品了!”老旧小区楼道等公共区域里堆积废品是一个常见现象。旧家具、床垫扔了可惜,先存楼道车棚里;纸箱子、空瓶子,一个两个不值钱,先堆放在家门口……这是老年人勤俭节约的习惯,可又影响了社区环境卫生。社区里有了智能回收箱,随时都可以投入换取积分,再也不用等积攒多了再卖,而且对于年轻人参与垃圾分类回收也是一种鼓励。
北医社区的垃圾分类为什么能够比较顺利地推广,超半数的居民自觉自愿地参与呢?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箱功不可没。这个“神器”妙就妙在,把最难搞定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可回收的物资品种捆绑在一起,让居民卖破烂儿时捎带手把厨余垃圾分类了。它不是让市民建立一个新习惯,而是让市民在老习惯中增加一项新内容,让市民把卖破烂儿的习惯自然过渡为垃圾分类的习惯。所以在北医社区中,中老年人率先带头践行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