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药企加码智能制造
发布时间:2020-04-17 20:03来源: 网络整理原标题:河北药企加码智能制造
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输液生产线自动灯检机岗位员工正在查看设备运行参数,确保产品质量。河北日报通讯员 史建会摄
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战疫中,我省药品生产企业充分发挥智能制造作用,克服部分药品需求量激增、用工紧张等困难,保障了应急药品足量供应。
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通过加码智能制造,河北药企的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产品品质也随之提高。
生产人员一度短缺,智能制造帮了大忙
近日,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202车间一片忙碌景象。生产线上,一瓶瓶将出口国外的塑瓶输液产品在18个高清摄像头的轮番智能检视下飞速前行。
一季度,石家庄四药外贸销售量及出口额双双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销售额同比增长28.7%。202车间主任吴国城说,疫情发生以来,生产人员一度短缺,这时智能装备起了大作用,使企业能够履单不延期、接单不止步。以202车间灯检岗位为例,以往需要十几位灯检工细心地用一双双“火眼金睛”不厌其烦地检查一个个输液产品。现在,只需要占地仅4平方米的全自动灯检机,18个高清摄像头完全能够严把质量关,还没有人眼的视觉疲劳问题。“疫情发生之前,我们刚刚安装了这台全自动灯检机。疫情发生以来,两班倒相当于减少用工三十多个。”
石家庄四药装备部副经理张雄师说,智能化、自动化的灯检设备不仅节省人力成本,检测能力优于人工灯检,还具有远程遥控维修功能。他介绍,近几年,石家庄四药引进装配了20多台全自动灯检机。前些日子,一台灯检机出现视觉检测错位故障,但疫情防控期间国外技术人员上门服务已不可能,灯检机的远程操作功能起了作用。“工作人员只需打开系统通讯界面,远在意大利的技术人员通过电脑就可以远程检测、校正参数,三个小时不到就修好了。”
在石药集团欧意药业,一条条智能生产线正源源不断生产出抗击疫情所需药品,其中包括向湖北调拨的盐酸阿比多尔片。欧意药业制剂车间主任王红雷说,高度自动化的智能生产线为企业应对快速增长的需求提供了支撑。
2月18日,企业接到在8天内向湖北省分批供应盐酸阿比多尔片20万盒的任务。按照正常生产周期,生产这批药品至少需要12天,为完成任务,生产线昼夜不停,人员三班轮换,才将药品顺利送达。
疫情防控期间,很多药品需求增长已成为常态。面对既要稳定增产,又要防范工人聚集和交叉感染的要求,石药集团在原有自动化基础上,从制粒、压片、包衣、包装、物流等5个工序实行自动化改造,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以阿奇霉素干混悬生产线为例,实施自动化改造前,一条生产线至少需10人,改造之后只需3人,日产量从每天10万袋提升到每天25万袋。
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理念的革命
业内专家分析,医药制造业不同于普通工业品生产,它既不是完全流程化的,也不是完全离散化的,混合式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其数字化和自动化应用更加复杂。
当前,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应用成为衡量医药企业的发展指标之一。
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是疫情防控期间使用的抗生素之一,是华药集团的特色产品。近日,在华北制药新制剂分厂冻干粉针剂生产线上,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正在生产。车间负责人介绍,过去的分包装是人员密集型岗位,一条老冻干粉针剂分包装生产线需要10多个人。现在,自动化生产线被广泛应用,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灯检岗位使用全自动灯检机,只需1人;自动化分装岗贴标、装盒、装箱、打包和入库全部由自动分装机完成,只需4人。
作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华北制药新制剂分厂制药设备的智能化程度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新制剂分厂每个车间的重点设备上都配置有一个触摸屏,是每台设备和生产线自动运行控制的“大脑”。颗粒剂内包装线可自动检测药品灌装情况,称量精度达到了0.01克。外包装线的自动称重系统精度达到0.1克,少装一张说明书也会被立刻剔除,自动化的操作避免了人为误差。
新制剂分厂相关负责人认为,对药企而言,智能制造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理念的革命。在新制剂分厂,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如同一张巨大的信息网,通过延伸到每个车间的生产线,形成数据流,能够解决“生产什么”“什么时候生产”“生产多少”“在哪个岗位生产”和“怎样生产”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