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智能 >

京东智能供应链发力“新基建” 打通高质量经济

发布时间:2020-04-13 09:01来源: 网络整理

无论是疫情这场特殊大考,还是日常商业流通,智能供应链体系作为国民经济循环重要基础的这一属性已日益凸显。京东正在通过人工智能、数据中心、5G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基建”释放智能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能力。而这正是京东为什么这么快的技术支撑。京东已从一家电商平台转型成一家以智能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技术与服务也已成为京东的“第二条增长曲线”。

“新基建”在疫情期间展现的巨大力量,引发各大科技企业纷纷布局,而京东“新基建”构建的逻辑,就是通过智能供应链的创新和应用,将原本割裂的人群、市场联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使得任何商品都可以在其中迅速进行经济活动,从而打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任督二脉”。

战“疫”彰显“新基建”力量

4月8日0时,暂停76天之后的武汉终于按下“重启键”,这意味着我国的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在这场战“疫”中,京东等一批科技企业依靠“新基建”所赋予的能力,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了解,京东从1月21日起就开始为湖北当地药企提供紧急药品运输,1月22日宣布优先配送医疗机构的指定订单,1月25日正式开通全国各地驰援武汉救援物资的义务运输通道,接受地方政府、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等机构组织对武汉地区的援助需求。京东已将超过3万吨的防疫救援以及民生物资送往武汉及周边地区。

疫情的发生,不仅导致了医护产品的紧缺,也让生鲜农产品出现了滞销。

2月10日之前,广东乐昌的农户朱冠威因为100多万斤马蹄滞销一筹莫展。按照往年的惯例,春节前朱冠威组织了一批农户把马蹄从地里挖出,静待年后销售旺季的到来。结果受疫情影响,朱冠威节前从地里挖出的马蹄,从往年的火热售卖变成了无人问津。

在拥有“马蹄之乡”美誉的广东乐昌,与朱冠威有同样遭遇的农户还有几十家。

事情很快出现了转机。2月13日,乐昌马蹄被推至“京东助农”专区首页。当天,朱冠威的京东生鲜店铺就被挤爆,瞬间卖出1万多斤马蹄。第二天,他临时找来5个人帮忙,两天一共卖了15吨马蹄。

更令朱冠威欣喜的是,由于马蹄需要带泥发货,物流成本占到近四成,为了让马蹄“运出去”,京东物流除了搭建专线解决运输问题外,还提供了账期延长、冷链费用优惠等措施。

“如果没有京东,这批马蹄可能要废掉大半。”看到马蹄的畅销,朱冠威总算放下心来,眉头舒展。

疫情期间,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云南楚雄、玉溪鲜花基地原本面临无市可销困境的上百万支玫瑰,在两天时间内被京东快速送到了消费者手中;辽宁丹东东港市种植户段清梅的草莓眼看就要烂在地里,搭上了京东生鲜的快车后,两天就卖出去近万斤;广西桂林的贫困户主要靠种植砂糖桔解决营生,但靠传统的办法卖不出去,京东果断出手,解决了全县65%以上砂糖桔的滞销……

帮助这些生鲜农产品从“滞销”变“畅销”的,正是京东2月10日开通的“全国生鲜产品绿色通道”。据京东数据显示,自“绿色通道”开通一个多月来,京东累计收到超过2000条滞销农产品求助信息,相关滞销生鲜产品销量月环比增长约10倍。

当然,疫情之下,等待停滞的经济行为被重启的,除了滞销的新鲜农产品,还有实体企业。

西贝莜面村,一个在50多个城市拥有400多家门店、共2万多名员工的大型连锁餐厅,疫情期间堂食业务曾一度陷入停顿。当西贝莜面村将其餐饮商品搬上京东平台销售后,这家餐厅重燃了希望。如今,西贝莜面村的草原羊蝎子火锅已成为京东平台上的爆款商品。

实际上,与其他企业相比,西贝莜面村、海底捞、小南国等依赖于线下服务的大型餐饮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而京东为他们开拓出了一条“线上公路”。

技术撑起“新基建”底座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推进“新基建”并非应对疫情的一时之举,相反,疫情恰好成为“新基建”加速的催化剂。

近日,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云与AI总裁周伯文就以原子和比特作比喻,形象地诠释了“新基建”。

周伯文认为:“传统供应链是把货运到消费者手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找货’,根据消费者需求去上游找到供应链,沟通厂家生产商品给到消费者,这是移动‘原子’的过程。而我们的智能供应链,在移动‘原子’同时,将‘比特’智能化地高效移动,做到了‘货找人’。”

如何加快推进以智能供应链为核心的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周伯文说:“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叫技术惠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