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境科技:人工智能和医疗的连接者
发布时间:2020-04-08 15:19来源: 网络整理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不仅引起公众对疾控体系的反思,也使医疗系统面临的巨大考验暴露在更多人眼前。
如何提高医疗效率从而扩大医疗卫生系统的容量,日渐成为科技行业关注的热门话题。2016年以来勃兴的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又能给医疗行业带来什么改变?
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厂商研境科技创始人赵亮对《创业圈》表示,根据他的判断,科技和医疗将在2021年发生一次碰撞,如果两个行业找对了结合点,“我们将会看到一次技术融合成果的井喷,而研境科技正要成为其中的连接者”。
相识20年的赵亮和王进祥是南开大学物理系的本科同学,毕业后却各自选择了医疗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在赵亮躬身医院一线十年,又拿下医学物理、数字医学的硕士和博士的时间里,王进祥在顶级3D图像企业Autodesk打磨算法并尝试创业。
有感于医疗和技术结合的宏大前景,两人在2016年共同创建研境科技,专注智慧医疗,着力提高医疗科研和临床的效率。经过三年多的探索,研境科技独创一套完全面向医生的智慧医疗系统,解决医生最实在的痛点。
“造车”的人
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十个年头,最让赵亮着急的是医疗开始跟不上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
担任这所三甲医院的外科实验室主任期间,赵亮也负责过不少将科技转化为医疗技术的案例,但大多数医生对前沿科技理解不透,技术人员也难以掌握专业医疗知识。于是他发现,两者的鸿沟越来越大,技术转化也越来越难,更多的技术融合仅满足于在浅层次。
经常有医生对赵亮吐槽,科技在临床的转化总是“隔靴搔痒”。赵亮也为医生抱不平,“中国医生最大的特点是能忍耐,很多医生觉得,‘算了,能看病就行’,他们的痛点被埋藏在深处”。
对他而言,挖掘这些藏在深处的需求,则是一个个科研项目的契机,也是医疗行业真正的刚需。这些需求往往碎片化、庞杂而繁琐,让开发人员不胜其扰,还导致医疗科技的转化周期过长,鲜有科技企业愿意涉足。
赵亮还记得,在医院时,一位医生提出一个临床需求,他在实验室花了两个月时间来解决。没想到,医生看到成果后轻描淡写地说,“这其实不是最重要的,还要加上后面的一步”。这让赵亮霎时崩溃,后来实验室团队前后花了三年时间才交出一套系统性的方案。
“医生的习惯是顺藤摸瓜,开始只会提出一个点,如果你不深挖,就只能解决这一个点,但实际上要解决的是系统性的问题。医生不懂得软件的架构,总是认为只要多做一步就行,但对IT人员来说,为了多做这一步,整个系统可能要进行重构,也就是推翻重做。”赵亮说。
研境科技给出的对策是,让医疗科技的开发敏捷化、灵活化,把医生变成开发者。正如赛车手不需要知道造一台汽车的每一个细节,只需要知道怎么开车,医生也只需要用好科技工具,把造工具的任务交给IT人员。而研境科技就是负责“造车”的人。
比如某医院一个神经外科的项目,医生需要向骶管囊肿患者说明治疗方式:选择保守治疗、打针吃药,还是积极治疗、开刀做手术?医生当然心里有数,但患者不明白,所以医生要以理性的方式跟患者交流,这是医生提出的需求。
研境科技的团队把这个临床问题转化为可视化交互的问题,把患者影像检查结果、体征数据等情况转化成一般人能够理解的视觉语言,呈现给患者,从而打通医患之间的信息壁垒,帮助医生稳定决策。
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实则暗藏困难。如果医生要增加额外的流程怎么办?如果要修改某一个步骤怎么办?传统的定制系统面对这些问题,基本上只能推倒重来,不仅耗时极长,而且成本不菲。
研境科技选择了颠覆性的思路:既然医生的需求是灵活多变的,那为什么不做一个能敏捷变通的技术底层呢?
“雷神山、火神山医院为什么能在十来天建起来?因为有一个基础底板在,需要多一个房间、少一个房间,都可以在底板的基础上随意修改。研境科技的核心产品实际上就是这样的技术底层。”赵亮说。
研境科技的智慧医疗平台Region Studio是第一个切入医疗核心业务的低代码平台,按王进祥的介绍,整个系统分为两个层次,即低代码基础平台和针对医疗行业的代码库。
一直以来广受关注的低代码平台,关键在于将编程语言转化为普通人能理解图形、文字语言,让非程序员得以迅速上手,搭建各自需要的系统。这类似少儿编程软件的医疗专业版,有着固定的模块和代码库,用户进行拖拽模块、连线、设置条件等简易操作,就可以实现指定的动作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