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智能 >

《智能媒體傳播》:以網絡教學實踐推進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

发布时间:2020-04-08 09:04来源: 网络整理

隨著全國疫情防控工作的穩步開展,高校教育系統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總體部署,為應對疫情對於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開啟了我國教育模式前所未有的變革。在我國教育體系應對疫情的“大考”中,《智能媒體傳播》課程應運而生,並成為眾多網絡教學實踐中的一個生動案例。

疫情期間:化停學“危機”為教學“轉機”

新冠疫情影響下,很多高校都下發了關於考研復試時間待定的通知。等待考研復試的孫暢(化名)表示,考試的推遲讓自己和身邊同樣報考新聞傳播類專業的“研友”都有些焦慮,但此時更應靜下心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每天上完網課再整理下筆記感覺蠻充實的,學習這門課能平復我的備考焦慮”。

《智能媒體傳播》:以網絡教學實踐推進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

《智能媒體傳播》課程選課人數顯示

《智能媒體傳播》是中國傳媒大學最新推出的一門新聞傳播學類網絡課程,由國內知名傳播學學者段鵬教授擔任課程負責人。該課程簡要梳理了智能媒體發生發展的過程,總結透析智能媒體傳播發展過程中的焦點問題,使學生牢固掌握大數據、物聯網、VR、雲計算等基本概念,厘清其與傳播學的關聯及應用,為學生構建智能媒體時代傳播學理論新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平心而論,疫情確確實實給我國教育系統帶來了危機,但另一方面也給我國的教育教學改革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在當前眾多的線上課程中,《智能媒體傳播》課程以其前沿性的內容和人性化的形式為廣大學子提供了疫情下的一方精神沃土。

教學實踐:把握數字化時代的教學脈搏

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對線上教學存在著觀念與方法上的一些誤區。不同於當前一些網課對教學技術與教學內容“兩層皮”的生搬硬套,《智能媒體傳播》課程注意到線上學習群體的數字化學習能力和網絡化交流欲望,通過開設課堂互動區、打造多模態教學結構、搭建網絡化知識體系等方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學生在網絡化條件下進行情境性學習提供了可能。可以說,我國網絡技術環境的顛覆性進化使得新型網絡學習生態圈逐步形成,數字化學習與傳統線下教學互為補充已是大勢所趨。教育體系應當把握好未來教育的網絡化技術脈搏,有效利用技術手段為學生搭建場景化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數字化學習中逐漸培養終身學習能力。

《智能媒體傳播》:以網絡教學實踐推進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

《智能媒體傳播》課件顯示

未來展望:現代教育技術賦能教育傳播

在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現代教育技術給學生提供了網絡化教學平台中的線上互動工具,更提供了網絡協作式學習的機會。精准把握學習者的數字化學習特征,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不斷優化教學實踐過程正是當代教育技術的實質,高校線上教學應當利用好疫情期間學生居家的孤單心理和其學習性社交渴望,借助網絡教學平台的技術支持,在教學設計中根據具體情況增添交互性活動,促進課程討論的深度與廣度,發揮網絡平台在高校教學實踐中的最優作用。

總體來說,《智能媒體傳播》課程是戰“疫”期間“互聯網+教育”模式的一次成功應用。針對疫情期間線上教學窘態頻出的問題現狀,高校教育體系須遵循教育教學的發展規律和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總體要求,以此類優秀網絡課程為經驗案例,通過對高校現有教學資源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融合,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總目標,最終實現我國教育體系的治理現代化。(王一淳)


(責編:趙光霞、燕帥)

人民日報客戶端下載手機人民網人民視頻客戶端下載人民智雲客戶端下載領導留言板客戶端下載人民智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