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人工智能AI出战!
发布时间:2020-04-02 08:16来源: 网络整理病毒还在不断蔓延,疫情当前,社会各界众志成城,而这也被视为迄今为止中国科技力量参与度最高的一场公共卫生安全事件。
本文引用地址:算力、算法、数据,帮助病例筛查、药物研发
目前,疫苗研发和药物筛选仍在争分夺秒地进行,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大规模文献筛选和科学超算工作。通过大数据与算力的结合,尤其是高性能计算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AI可以从海量文献、实验等数据中完成筛选,或是模拟化合物与特定靶标的结合效果。TechEmergence报告显示,人工智能可以将新药研发的成功率从12%提高到14%。
疫情期间,阿里云宣布向全球公共科研机构免费开放一切AI算力,帮助支持病毒基因测序、新药研发、蛋白筛选等工作,加速本次新型肺炎新药和疫苗研发,缩短研发周期。随后,百度研究院也宣布,向各基因检测机构、防疫中心及全世界科学研究中心免费开放线性时间算法LinearFold以及世界上现有最快的RNA结构预测网站,以提升新型冠状病毒RNA空间结构预测速度,从而助力疫情防控。其中,LinearFold算法可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二级结构预测从55分钟缩短至27秒,提速120倍,节省了两个数量级的等待时间。同时,百度将提供时空大数据及分析技术,支持对疫情的及时发现、快速应对及科学管理。
此外,多家科研机构参与用AI技术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序列与原SARS相应蛋白序列人传人的变异位点,为精准靶位药物筛选提供数据支持。
这些举措部分也已取得的重大进展。利用阿里达摩院研发的AI算法,浙江省疾控中心上线自动化的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将原来数小时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缩短至半小时,大幅缩短确诊时间,并能精准检测出病毒的变异情况;深兰科学院研发落地了体温监控系统“猫头鹰多功能体温行为追踪监控系统”,将红外和AI监控结合,且具有自动跟踪功能,在医用领域可以为特定传染病的预防与监控提供有效帮助,也可以安装在车站、机场、广场等人流密集区域;由爱华盈通研发的戴口罩版AI测温仪也已面世,可以实现2米1秒误差0.5度,30分钟可安装完设备,目前逐步投放抗疫一线……
消杀防疫、阻断“人传人”,机器人深入一线
在这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战中,机器人在一线穿梭,频刷存在感。
疫情之下,消毒成为各公共场所的重中之重。目前,在武汉疫情中心多家医院,以及上海仁济、肺科医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温一、温州六院等最前线战场,钛米智能消毒机器人在全天不间断使用。
在全院医疗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下,针对隔离诊区等高风险区域,采用“不接触式的面对面沟通”的就诊方式可以降低医患交叉感染的风险,提高院内专家会诊的效率,节约医疗资源。日前,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对有湖北接触史的发热疑似病人特别开辟隔离诊区进行收治和筛查,为更好地应对疫情防控,智能机器人“小白“上岗”,协助医护人员开展工作,助力疫情防控。目前,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病毒防控专家组成员、呼吸科殷勇主任通过“小白”对来自湖北恩施的5岁疑似患儿进行了床边会诊和远程查房,不仅对隔离诊区的医生开展了及时指导,也安抚了家长焦虑的情绪。
广东省人民医院引进的集成无人驾驶技术的机器人,可实现自主开关门、自主搭乘电梯、自主避开障碍物、自主充电等功能,在医院中承担送药、送餐、回收被服和医疗垃圾等工作,降低了临床工作人员交叉感染的风险。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过机器人自动化免接触配送的方式,阻断“人传人”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链条,机器人从病毒洁净区承载餐食或物资出发,自动前往各个隔离区房间进行配送,减少隔离区内部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阿里巴巴达摩院最新研发的“智能疫情机器人”,在浙江、黑龙江、山东等多地上线,对用户咨询的解决率超过92%。
在美国,机器人还参与了美国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治疗过程:该患者被送至隔离室内,由医生通过机器人进行治疗。
喊话、航拍、测温、照明,无人机立奇功
无人机的价值在疫情防控中的价值得到更大的挖掘。
在多地的疫情防控宣传中,“无人机+小喇叭”成为当红模式,各地主动对接高科技手段,运用无人机助力疫情防控。除了喊话式移动传播防疫知识,在一些地区的疫情防控中,还配备了兼具红外线热成像镜头的无人机,可实现远程测量居民体温,避免接触引发的感染,以便更好地开展疫情防控的日常登记和摸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