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科技 > 智能 >

抢占发展机遇 智能网联人才短板必须补

发布时间:2020-03-25 14:55来源: 网络整理

进入智能化、网联化时代的汽车工业,对新学科、新型人才的需求,与传统汽车行业有着明显的不同。

抢占发展机遇 智能网联人才短板必须补

日前,北汽集团正式启动全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前沿人才招聘活动,发布涵盖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软件平台架构等众多方向在内的百余个社招和校招岗位,旨在迅速搭建其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队伍。

再早之前的2月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等16个新职业。这些新职业集中在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其中不少与智能网联密切相关。

近日,《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以下简称《战略》)的印发和《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推荐性国家标准报批公示令业界颇为振奋,加之“加快建设‘新基建’”成为热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在接受笔者专访时评价称“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决心、动作前所未有!”同时,中国智能网联汽车“遇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然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问题是我国抢抓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机遇面临的一大短板,且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人才紧缺是最大的短板

“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不相匹配,尤其是从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方面来看,人才稀缺是最大的短板,而加速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来补短板是当下最急迫的任务。”付于武告诉笔者。

“目前,我们的车辆与交通领域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主要面向传统汽车工业,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特别紧缺“汽车+IT+通信”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其要求更高、更全面、更深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车辆工程专业负责人纪威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

“目前,因为开展时间不是很长,中国智能网联人才的培养和国外相比,差距主要在智能化层面,尤其是针对汽车场景下的人工智能的研究,人才短缺状况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明荣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也强调,“特别是研发人员,复合型的核心研发人才仍是一将难求。ADAS技术、算法、试验测试、数据分析等岗位紧缺度较高。对于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而言,车联网、软件开发、智能驾驶系统、系统集成与控制、算法与人工智能、测验测试这些岗位在未来的5年内需求仍然很大。”

完善机制,分阶段实施培养计划

去年9月,长安汽车与重庆大学启动智能网联人才联合培养计划,通过定制化、模块化课程设计和丰富培养手段,打造符合行业和产业标准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和促进人才向智能网联人才转型。

“无论是智能网联还是自动驾驶板块,都涉及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的识别、大数据、软件、动力工程、动力学等学科,交叉比较多样,而企业做好智能网联需要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长安汽车车联网技术开发所所长、智能汽车云项目总监蔡春茂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指出。

“人才培养是个大课题。首先,各类学校都要加速推进,在学校这个环节增加相关课程设置,编制适合于我国智能网联发展的课程和教材。”付于武表示,人才培养要从基础开始,“这可不能焦躁,人才培养是第一要务”。

据纪威介绍,全国一些高校已经在对或已经对车辆工程专业和课程体系做出调整,增设了智能网联汽车方向的相关课程;《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版)》中新设了“智能车辆工程(080214T)”特色专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0项目指南》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新增了“交通与运载工程(E12)”一级学科,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这些方案和措施的实施必将对智能网联汽车重要的基础理论和交叉融合技术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关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付于武指出,为了补充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队伍的短板,跨界融合、产学研合作,以企业为主体培养人才也非常重要。目前,行业也有开展一些专门的讲座、学习班来加速培养人才。付于武认为这都是很好的现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解决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短缺问题,可以分阶段实施对应的培养计划。”纪威告诉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