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泛娛樂化”傳播現象之成因
发布时间:2019-06-12 11:09来源: 网络整理來源:《視聽》2019年第6期
摘要:“泛娛樂化”現象給中國的文娛事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本文試圖從資本、傳播方式和受眾心理三方面探究其興起的原因。
關鍵詞:資本﹔傳播﹔受眾心理
當前文娛界,最重要的一個現象就是“泛娛樂化”。在“泛娛樂化”的話語體系下,一切庄重的都被搞笑,一切高尚的都被消解,一切深刻的都被戲謔。表面看來,雖然泛娛樂化沖破了傳統的主流話語控制體系,打破了高高在上、傳播某一特定思想、嚴格控制人們話語權的桎梏,給人一種人人平等的美好感受﹔但實質上,泛娛樂化破壞了對重大問題、嚴肅問題的深入研究和探索,通過膚淺的娛樂化信息的傳播,逐步使得每個個體以及整個社會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趨於淺薄。為了制定應對“泛娛樂化”的正確策略,使文藝界回歸正軌,就必須認識到其興起的真正原因。本文試圖從資本的影響、傳播方式的變革、受眾的心理訴求三方面進行探索,研究當今“泛娛樂化”現象之成因。
一、文化資本的逐利性
對利益的永恆追求是資本的根本屬性。近年來,文化產業開始興起,嗅到了經濟利益的資本開始大規模流入文化領域,具體形式雖然千差萬別,但其追逐利益的本質卻沒有改變。隨著資本的注入,文化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整體競爭力明顯提高。從國民經濟的增長的貢獻看,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3.48提高到2017年的4.2,佔比呈現逐年提高的態勢。2017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34722億元。但資本逐利性的本質屬性,帶來文化產業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泛娛樂化的嚴重傾向。
(一)資本注入下的廣電
傳統廣電領域,資本的注入使得綜藝娛樂節目迅速崛起。在資本的操控下,傳播者為了追求經濟利益,開始大量制作傳播娛樂信息,用一種“精神娛樂”的方式來獲取受眾關注,從而獲得大量受眾流量,最終盈利,無論是以《非誠勿擾》《玫瑰之約》等為代表的情感類節目,還是以《變形計》為代表的身份互換類節目,抑或是以《明星大偵探》為代表的邏輯推理類節目。總之,幾乎所有電視頻道都紛紛拿出看家本領,加大娛樂類節目制作,一時間各種綜藝娛樂節目紛紛上馬,隻為吸引大眾眼球,從而獲得巨大的廣告收益。這導致了娛樂節目在所有電視節目類型中的佔比大幅度提升,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如今的綜藝已經和電視劇、新聞共同成為拉動廣電收視率提升的三駕馬車。2017年,電視劇、綜藝和新聞三大類型節目佔據總收視量的57.1%。其中綜藝節目2018年的收視比重為13.3%,雖然相比於上一年度的14.7%下降了1.4個百分點,但其下降原因主要是由於創新不足,而並非娛樂市場的冷卻。實際上綜藝節目行業整體的市場表現依然強勁,行業規模仍舊呈現上升趨勢。
(二)資本操縱下的移動互聯網
資本操縱下的文化產業,進入移動互聯網領域,則表現為短視頻行業的興起。無論是“抖音”“快手”還是“騰訊微視頻”,都是以短視頻作為切入點,在移動互聯網終端傳播娛樂信息。“網紅”崛起,大量看似個人擁有的賬號,背后都充斥著專業團隊的運作,它們的目的隻有一個,即“盈利”。此類賬號的視頻制作、運營都由專業人員進行,而並非看起來的“個人發布視頻”。
二、傳播方式的變革
傳統媒體的大眾傳播主要是通過某種機械裝置定期向社會公眾發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娛樂信息,就像是一個個大喇叭。傳播者隻需要站到“喇叭”跟前把信息廣而告之即可,受眾更多的是被動接收。新媒體語境下的信息傳播,變成了一種強調交互性、社交性的信息交流活動。而這背后需要的是先進科技的支撐,事實上正是由於技術的發展,才使得信息的傳播方式不斷發生劇烈變革,如印刷術與報紙的誕生,無線電波的傳輸技術與廣播的誕生,等等。當前,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傳播者、傳播渠道和接收終端呈現出如下變化。
(一)傳播者的改變
首先,從傳播者角度來講,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把關人的作用不斷弱化,普通人開始成為信息的制造和傳播者,把關開始成為受眾的個體行為或者某些機構的利益訴求。
以抖音為例。抖音視頻時長15秒的限制,使得抖音短視頻的敘事功能弱化,抖音中的大部分爆款視頻呈現出來的都是娛樂形式。年輕人登上抖音,並不是為了通過一場觀影行為,尋求與視頻中的角色產生心理共鳴,或者從故事情節中收獲感動和某種情感體驗,從而獲得一種審美感受。抖音受眾的主要目的是消遣,通過大量私人情感生活或者視覺奇觀類短視頻,收獲一種娛樂的、即時的甚至是直接作用於人眼感官的快感。即使部分視頻能夠帶來感動或者讓受眾了解到一些生活小常識,但是在大量純、淺、薄的娛樂類視頻的汪洋中,也隻能算是滄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