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新闻 > 时政要闻 >

深切的关怀 巨大的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考察回访记·敦煌

发布时间:2019-08-28 21:35来源: 网络整理

  作为总书记参观莫高窟的讲解员,令宋淑霞难以忘怀的,除了总书记对待普通群众亲切、热情、平易近人的态度,还有他对敦煌文化的了解。“在45窟,看到塑像时,我们还没有开始介绍,他就说‘这就是莫高窟最有名的那组塑像吧,这是阿难,这个是迦叶。’”宋淑霞回忆道。

  在第61窟,总书记的博闻强记,给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61窟最令人震撼、也最令人回味的是《五台山图》。这幅壁画长13.45米、高3.42米,画中是山西五台山方圆八百里的山川城池,描绘了从山西太原经五台山到河北镇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正定县周围八百里以内的山川景色。”赵声良说,“总书记得到这些信息后,马上问起了当时从正定出发到五台山沿途的一些情况,他还讲到,正定自古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重镇。同时为我们介绍了正定的隆兴寺和寺里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塑像的艺术价值。”

  短时间的接触,总书记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中华传统文化情结立即感染了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总书记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非常熟悉,在看敦煌研究院收藏的古代文物时,非常认真。我向他介绍敦煌写经时,提到了北魏的写经是从隶书向楷书转化的,他立即告诉我,河北正定隆兴寺的龙藏寺碑也是从隶书转向楷书的一个代表。”赵声良激动地说。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深邃思考与精彩阐述,更深层次启迪着每一个参会人员。

  “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回忆道,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说,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字里行间无不透出强烈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敦煌文化正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展示着中国文化的自信。”

  “总书记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非常深刻,他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摒弃外来的东西,但是我们要坚持我们的民族特色。优秀文化要发扬光大,同时要学习外来的文化。这对我们的研究非常有启发。”赵声良说。

  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

  “总书记叮嘱我们,要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我认为,民心相通是另外‘四通’的基础和支撑,我们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积极传播中华文明,增进民心相通。”张先堂说。

  “总书记这一席话,更加加深了我对文化自信、命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的认识。”赵声良说:“敦煌文化是丝绸之路中外文化融合交流的产物,敦煌的特点就是吸收了外来的东西,然后以中华文化为基础,成长起来的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真实反映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一面。敦煌文化是丝绸之路东西交流中形成的强大文化,这个文化不是靠战争而是靠文化交流,是一种和平、平等的交流。”

  “敦煌文化之所以有吸引全世界目光的魅力,就是因为她形成于东西方多种文化的交融,这正如总书记所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张先堂说。

  曾经的交融与互鉴,带来了灿烂的文化,今天,如何将这份宝贵的遗产传承有序、发扬光大,则是历史留给我们这代人的时代课题。“敦煌自古就是丝绸之路重镇,不仅仅是军事重镇,同时是商业和文化交流的中心,这才诞生了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我们作为敦煌文化传承的一份子,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创造性转化,除了深入挖掘敦煌的历史文化内涵之外,还应该把敦煌蕴含的深邃内涵,与时代理念融合起来,创新传播方式,让敦煌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更加深远。”宋淑霞说。

  运用先进科技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遗产代代相传

  莫高窟与许许多多文化遗产一样,是属于国家所有的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它既有珍贵稀有的价值,又有脆弱易损的特点。一旦破坏,不可再生,将永远消失。

  “习总书记这次来莫高窟,最关心的就是文物保护问题,”赵声良说,“现在的洞窟外围是上世纪60年代修复时做的护墙,总书记走到洞窟外,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护墙问,‘这是什么时候进行修复的?’我对他说,这是上世纪60年代国家拨专款进行的保护工程,是在梁思成等专家的指导下做的。当时的原则是修旧如旧,我们修的那个墙面跟旧有的砂砾岩的原始状况几乎是一样的,做到了‘修旧如旧、有若无、实若虚、大智若愚’。经过了几十年,保护工程还是做得非常好的。总书记听了非常高兴,他说:‘你们敦煌研究院做了很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