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梁素海回归
发布时间:2019-08-27 02:46来源: 网络整理黄河途经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时,写了一道“几”字弯。
19世纪中叶,受地壳运动、黄河改道和河套水利开发影响,形成了一个河迹湖泊——乌梁素海。
这个水域面积293平方公里的内蒙古之“海”,是中国第八大淡水湖和黄河流域最大淡水湖,也是地球同一纬度上最大的湿地。
2019年7月18日,红圪卜排水站与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共同构成灌区灌排配套的关键性水利工程。澎湃新闻记者 孙鹏程 图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自然“净化区”,每年3亿多立方米的河套灌区农田排水,经乌梁素海生物净化后排入黄河,入黄水质直接影响黄河中下游的水生态安全;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生物“种源库”,湖区有各种鸟类265种,鱼类20多种,许多水生物种在此生存和繁衍,成为黄河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物种来源。
乌梁素海也是黄河中上游段分凌减灾的重要滞洪区,是阻止沙漠东进的天然生态屏障,关系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粮食安全和民族团结;它还是黄河中游的一个天然水库,现有水域是确保黄河内蒙古河段枯水期不断流的主要水源补给库,对于维系黄河水系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此可见,乌梁素海的生态保护,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近日,作为“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记者团成员之一,澎湃新闻记者来到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乌梁素海,探寻其治理保护之路。
往事:上世纪90年代开始污染加剧,曾爆发黄苔
随着采访团的车辆逐步靠近乌梁素海的堤岸,同行的正北方网记者、37岁的巴彦淖尔人张圆回忆渐浓。“小时候学校组织春游,最期待的就是能来乌梁素海看鸟、坐船、玩水。”飘荡的芦苇,栖息的候鸟,静谧的湖面,乌梁素海留给儿时的张圆美好的记忆。
但乌梁素海的改变却在不久后逐渐发生。
2019年7月18日。游客在乌梁素海体验水上游乐项目。澎湃新闻记者 孙鹏程 图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黄河上、中游地区“三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巴彦淖尔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排入乌梁素海的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逐年增加。
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向澎湃新闻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在当时,每年有多达5500万吨的污水排入乌梁素海,造成了严重污染,其水循环能力减弱,盐分、氮磷等浓度逐年提高,富营养化程度加剧,生态功能逐步退化。
“上大学的那段时间,经常坐车在家和学校间往返,每次路过乌拉特前旗,只要闻到腥臭的味道,就知道,是到了乌梁素海了。”张圆说,2000年左右的乌梁素海旁,已经再也没有孩子们成群结队游玩的身影。
2008年,乌梁素海污染达到最为严重的时期,由于黄河补水少、降雨量少、气温高、蒸发量大,湖区大面积爆发黄苔,整个湖区水质常年属于劣五(Ⅵ)类,黄河的水生态安全受到了严重影响。
水质的恶化,也一度让这座“种源库”中的生物面临威胁。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刘文强说,水质恶化严重的那段时间,由于富营养化增多,水鸟采食后极易引发痢疾等疾病,“高发的年份里,不少鸟类死亡,或者是离开了乌梁素海。”
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巴彦淖尔市环境监测站2005年~2010年的监测资料显示,乌梁素海环境污染和生态功能退化形势严峻,氨氮超标率为30.3%;底泥污染严重,总氮、总磷和重金属超标;鱼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减少,淡水渔业基地功能逐渐丧失。
乌梁素海的生态“告急”,引起了国家的重视,2016年,第一批中央环保督查针对乌梁素海的治理提出了整改意见;2018年,中央环保督查“回头看”再度聚焦乌梁素海治理,要求严格落实规划,提高治理进展效率。
《内蒙古自治区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明确,到2017年6月底,全面完成生态养殖配套工程环评及相关建设手续;2019年乌梁素海水质达到Ⅴ类;2020年,入湖污染负荷减少60%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富营养化程度明显降低,水生态系统全面改善。
保卫:生态补水、控源减污、修复治理、资源利用、持续发展
一场关于乌梁素海的生态保卫战,彻底打响了。乌梁素海的生态治理工程全面开启,包括总排干红圪卜扬水站、乌毛计泄水闸、乌梁素海海堤综合整治、乌梁素海流域排干沟疏浚清淤及旁侧多塘净化、污水处理厂建设等生态治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