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
发布时间:2019-08-23 17:30来源: 网络整理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十——《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力总量充裕、人口素质显著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扩大的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提高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人口发展特征逐步转变
人口总量由高速增长转向平稳增长。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总人口由1949年的5.4亿人发展到2018年的近14亿人,年均增长率约为1.4%。庞大的人口总量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发展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人口再生产类型两次转变。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和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两次转变。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57年,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较快实现了第一次转变,进入了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阶段;进入20世纪70年代,生育率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类型开始出现以出生率下降为主的第二次转变。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导致了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0—14岁人口比重为22.9%,老年型年龄结构初步形成,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0—14岁人口占比降至16.9%,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是进入新时代人口发展面临的重要风险和挑战。
生育政策适应人口形势变化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后,过高的出生率和生育率带来人口激增,给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1980年9月,我国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出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很大转变,出生人口数量逐步减少。2013年11月15日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生育政策,2015年10月29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人口红利”助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才红利”铺垫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放缓、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成为长期趋势,人口红利因素逐渐减弱,而由人口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提升带来的“人才红利”,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劳动年龄人口仍具潜力。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知识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刚刚超过8年提高到2018年的10.63年,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提供了坚实人力基础,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强有力人才支撑。
人口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与此同时,我国的扫盲教育在经历初步发展、调整与更新等一系列发展历程后,文盲人口的占比明显下降。粗文盲率由1982年的22.8%降到了2018年4.9%。
人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医疗卫生投入快速增长,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的身体素质日益改善,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与此同时,妇幼保健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大幅下降。
流动人口规模显著增加,人口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形势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就是人口空间分布的剧烈变动,人们在不同地区之间频繁移动,形成了规模庞大,由乡村向城镇、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人口大潮。流动人口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流动人口规模显著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近30年间,我国人口流动现象并不普遍。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流动人口出现迅猛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占全国人口比重快速上升。2015年以来,受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进城落户人口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流动人口虽然逐年略有减少,但仍保持在2.4亿人以上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