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今后三年拟增2万余路“智慧眼” 人车抓拍无
发布时间:2019-08-13 17:46来源: 网络整理泉州市城市安全信息系统建设进入提升阶段,今后三年——
新增2万余路“智慧眼” 人车抓拍无一遗漏
泉州市构建了全域覆盖、全时可用的城安系统,守护一方平安。
自动比对在逃人员情况,自动警报车辆未年检等违规信息,甚至能主动帮市民留意特殊老人出走动态……没错,这些都是安装在泉州市主要交通路口和重要场所的智能感知设备以及后台的智能应用系统所为。为打造智慧城市,提升社会治安的驾驭能力和水平,泉州市已连续8年建设城市安全信息系统(下简称“城安系统”)。科技应用无止境。记者近日从市公安局科通处得知,今年起,城安系统进入提升阶段,至2021年,全市将新增2万余路智能感知设备,建设更加强大的智慧城市“视觉能力中心”,更好地守护一方平安。
前端采集
从全时记录到智能抓拍
2012年新年伊始,泉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城安系统,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在“党政领导、综治牵头、公安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引领下,8年来,泉州市狠抓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维、管、用、研、战”的一体化建设,打造了一张全域覆盖、全时可用、全网共享、全程可控的“智慧天网”,为城市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电子安全防线。
“白天看不清,晚上看不见”,早期视频监控的不给力,使一线警务应用困难重重。几年来,泉州市按照“控点”“封线”“成圈”“锁城”的理念,科学布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每一批探头的布点充分吸纳市公安局科通、指挥中心、刑侦、交警、治安等各警种民警的实战经验和建议,形成了一个从城市向镇(村)、铁路延伸,从重点部位到基本节点、主要关卡全覆盖的较完美的视频防控体系。
“城安系统建设的前几年,我们每年建设几千个高清探头,主要填补视频的盲区。扫除盲区后,我们开始对重点部位的高清探头进行加密,并一步步地互联互通各类视频监控资源。”市公安局科通处负责人说。几年来,泉州公安内部的治安监控、道路监控、智能卡口、电子警察、警务通(随手拍)等视频采集的图像等资源已实现互联互通。市公安局同时主动与市人社局、安全局、交通委等部门建立信息数据交换共享机制,统筹布建各类数据采集智能设施,构建全域化、多维度的数据采集体系,逐步建设了泉州公安“大数据湖”,打造了一个较完善的“空中+路面”“网上+网下”“动态+静态”“物联+视联”的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
目前,城安系统平台已建成14万余路的智能感知设备,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前端图像采集从高清探头的全天候记录向卡口等系统的主动抓拍延伸,全市境内铁路沿线则实现了高清视频监控的全覆盖。
海量传输
专网专用“不堵车”
每个派出所管辖范围内有几百上千个视频监控,监控图像每分每秒源源不断地向派出所综合警务指挥室汇聚。每个指挥室的图像资源向县级公安机关传输,县级公安机关再向市公安局指挥中心传输……如此海量传输,得益于一张超前规划的专网,运行十分顺畅。
早在城安系统建设之初,市委政法委和市公安局就达成共识:必须建设一张容量巨大的专网,以确保今后全市视频监控、物联网等数据资源的传输需求。该专网包括主干网(市公安局到县级公安机关)、县级专网(县级公安机关到基层派出所)和前端接入网(派出所到前端感知设备)三部分,主干网、县级专网分别采用万兆链路、千兆链路进行互连。成形于2012年的该专网,成为全国公安系统率先建成的符合国标的多维感知传输专网。
目前该专网覆盖了全市所有公安指挥中心、派出所和社区警务室,并正向各级政府部门延伸,总传输带宽达一百万兆,可支持百万路高清视频同时在线,助力泉州市城安系统传输走上高速路。
后台应用
“最强大脑”服务民生
几年来,逐步引入前沿科技的城安后台应用系统,以其开放兼容、快捷、智能的特点,满足了各警种的应用需求。
记者得知,遵循“建为用、用得好”的原则,城安系统依托公安大数据中心,累计汇聚各类数据380多亿条。在运用中,公安民警一改以往费时费力的盲搜方式,只要在系统内“丢”入一张脸部特写,确定找寻范围,就能找到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类似脸孔。今后,系统还将引入视频智能识别与解析、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打造城市建设的“视频中台”,更有力地保障警务实战与服务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