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小岛】东海枸杞岛:壮丽“海上牧场”
发布时间:2019-08-10 02:55来源: 网络整理这是无人机航拍的枸杞岛海上牧场(记者魏炜 摄)
央广网嵊泗8月7日消息(记者王权 李佳 魏炜 傅炜如 杨光)东海之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鳞次栉比的渔船靠岸停泊,乘风破浪的万吨巨轮驶向远洋。蔚蓝壮阔的海洋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而星罗棋布的小岛就是海洋中的串串明珠。初夏,我们从舟山沈家门码头出发,来到有“东方希腊”之称的枸杞岛。
枸杞岛“海上牧场”船只穿梭往来收割贻贝(记者魏炜 摄)
枸杞岛,是嵊泗列岛最东边的海岛之一,因岛上生长的野生枸杞而得名。枸杞岛和相邻的嵊山岛等岛屿构成马鞍列岛,是中国东海最东端有人居住的岛屿。
远近闻名的“贻贝之乡”
初入枸杞岛,沿着码头的环岛公路行走,渔船忽远忽近的马达声,吹着略带咸腥的海风,色彩斑斓的特色民宿,展现着海岛渔村特有的魅力。枸杞岛周围的海域素有“海上牧场”之称,是“中国贻贝”的主产地。
枸杞岛贻贝养殖户在码头收贻贝(记者魏炜 摄)
枸杞岛最西边的干斜村,从高处往下看,让人心潮澎湃:蔚蓝壮阔的海面上,洒满一列列白色的“繁星”,在海风的吹拂下,随着波浪起舞,就像辽阔草原上散布的羊群,像一幅壮观的“海上牧场”图。这些白色浮标下,养殖着贻贝(当地俗称“淡菜”),因外壳乌黑锃亮,有“海中黑宝石”之称。
来到码头,渔家汉子熟练驾着船,将刚刚收割的贻贝靠岸,吊装上岸、清洗、遴选、蒸煮……,一派繁忙景象;在码头的另一边,渔嫂灵巧的双手,正将贻贝幼苗附上绳索,开始新一轮的入水保苗的准备。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勤劳简朴的枸杞岛民,很早就发现贻贝的价值,早年通过人工采挖野生贻贝,向大海艰难的“讨生活”。1958年,枸杞乡石浦村徐金福等人,通过野生贻贝在绳索上人工附苗养殖取得成功,枸杞岛人工贻贝养殖开始大面积推广。
两条满载贻贝的渔船靠岸,养殖户正忙着将刚收割的贻贝吊装上岸(记者魏炜 摄)
2001年,枸杞乡被浙江省海洋渔业局命名为“浙江省贻贝之乡”,2002年通过“省级万亩贻贝养殖示范园区”的评审。目前,全乡贻贝养殖面积达1.53万亩,2019年1-5月,产量达1.17万吨,产值3800万元,同比增长51.58%。
“你所见到的大部分都是我们合作社养殖的贻贝,面积足足有7000多亩!”面色黝黑,体态壮实的干斜村村委会主任金友定指着宽阔的海面自豪地说。
从养家糊口到家家富足
枸杞岛上的枸杞乡,共有5个渔村,常住人口8159人。以前,这座远离大陆的海岛,祖祖辈辈靠渔业捕捞这唯一收入来源养家糊口。近年来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日渐枯竭,出海捕捞越走越远,风险也越来越大。
海边的渔船密集停在贻贝养殖区(记者魏炜 摄)
为了寻找出路,摆脱贫困,枸杞岛人尝试过养殖海带、紫菜、鲍鱼等,先后都以失败告终。
“因为穷,年少时跟着父亲出海打渔,风险高还没钱赚,我下定决心上岸,先开店,后搞贻贝养殖,一步一步发展起来。”金友定因为学习刻苦,勤奋肯干,逐渐成为岛上的养殖大户。在金友定的带领下,干斜村群众都搞起了贻贝养殖,口袋逐渐鼓了起来。
2008年,渔业育苗专家倪梦麟领带技术团队攻关,在厚壳贻贝产业化人工育苗技术上获得突破。厚壳贻贝相较于传统的紫贻贝,口感更好,肉质更肥,深受市场追捧。这项技术的成功和不断完善,让越来越多的枸杞岛养殖户尝到了甜头。
养殖户展示刚从海水中打捞上来的一串贻贝(记者魏炜 摄)
“养殖厚壳贻贝,在村里我是最早一批,因为苗种贵,许多村民都将信将疑,怕亏本。但几年下来,真金白银让村民动心了。”先富起来的金友定决定创办金盟海水养殖合作社,带动村民共同把贻贝产业发展壮大起来。金友定说:“我富裕了,大家穷,这样不好,只有村里的人都富了,才是好事情。”目前,全村100多户养殖户都加入了合作社,一起抱团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