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都市报 > 新闻 > 时政要闻 >

警惕麦卡锡主义死灰复燃

发布时间:2019-08-01 09:30来源: 网络整理

  近两年来,美国一些人围绕所谓“中国威胁”大做文章,频频制造“反华”“排华”紧张空气。一些中国科学家、留学生和在美华人被指责为“从事间谍工作”,一批华裔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被无端调查、政治歧视甚至突然解聘驱逐,以华为为代表的多家中国高科技企业遭受不公打压,有的中国学者被取消签证和被禁止进入美国,连正常的中美教育与人文交流也被政治化……凡此种种,不禁引发国内外舆论对麦卡锡主义死灰复燃的担忧。

  一、麦卡锡主义是美国政治的悲剧

  什么是“麦卡锡主义”?《韦伯斯特国际英语大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一种二十世纪中期的政治态度,以反对那些被认定为具有颠覆性质的因素为目标,使用包括人身攻击在内的各种手段,尤其是在未对提出的指控进行证实的情况下,四处散布任意做出的判断和结论。”显然,在二战结束以来的西方语境中,这是一个充满了负面评价的定义。

  回顾历史,1950-1954年间,以美国国会极右翼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为代表,美国掀起了一股极端反共、反民主的政治逆流,大肆指控、调查、诽谤并迫害“政府中的共产党人”、民主进步人士甚至有不同意见的人,麦卡锡主义由此声名狼藉。1950年2月,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惠灵的一次演讲中当众展示一份据称列有205名共产党员名字的名单,并称美国国务院早已知道他们的身份,“但这些人至今仍在国务院内左右着美国的外交政策”。此话一出,全美哗然。受冷战背景下美国国内反共氛围、党派斗争影响,加上麦卡锡本人不遗余力的鼓噪宣扬,麦卡锡主义泛滥一时。直到1954年底,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对麦卡锡提出谴责,麦卡锡主义才彻底破产,迅速消失于政坛。

  在麦卡锡主义肆虐不到五年的时间里,美国社会弥漫着人人自危的肃杀气氛,影响波及美国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期间,近200万册图书被下架,2000多万人接受了所谓的“忠诚审查”,数千人失去工作,一大批美国政界、知识界和文化界人士受到无端攻击和政治迫害。例如,罗森伯格夫妇背上所谓“间谍罪”被电刑处死;著名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主要领导人罗伯特·奥本海默被定罪;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和喜剧演员卓别林均被列入黑名单;费正清、谢伟思等参与美国对华事务的外交官和中国问题专家等受到无端指责;当时在美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也遭到长达五年的软禁;就连马克·吐温的作品也被列入“危险书籍”而被下架,等等。

  麦卡锡主义之所以被视为美国政治的悲剧,是因为始作俑者麦卡锡采用了格外极端的手段形成一股政治逆流,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后果。他声称掌握了205人的名单,却没有挖出一个真正的潜藏在美国政府中的共产党人。麦卡锡主义者经常采用歪曲夸大事实、诬陷诽谤、人身攻击甚至伪造新闻材料等手段,使得那几年成为20世纪美国历史上极端政治盛行的黑暗年代。麦卡锡主义使“反共”的意识形态渗透进美国的教育、文化和政治领域的各个层面,并且沉重打击了美国的左翼力量。

  麦卡锡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参议员。他之所以一夜成名、走到政治聚光灯下,并在政坛横行四年之久,与冷战下美国社会“恐共”、“反苏”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重新洗牌。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公开发表反苏、反共的“铁幕演说”,正式拉开冷战序幕。之后,苏联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苏联势力在东欧的扩张、中国共产党取得国内革命的胜利以及朝鲜战争的爆发等,使美国一些人认为受到了共产主义的挑战和威胁。而美国向来对可能威胁到其霸权地位的国家保持高度警惕,麦卡锡主义正是利用了这种冷战心态,借机兴风作浪。

  二、麦卡锡主义为何阴魂不散

  “麦卡锡主义”作为政治迫害的同义词,在美国早已臭名昭著。曾经遭受麦卡锡攻击的杜鲁门,也曾把麦卡锡主义视作一种不惜以“敌视美国理想”为代价来满足个人或党派权欲的手段。直到今天,美国政坛上常常把无端的指控和刻意的歪曲说成是麦卡锡主义行为,在党派斗争中也每每把麦卡锡主义当作贴在对方头上的负面标签。就在2018年,现任美国总统还把特别检察官穆勒的“通俄门”调查比作麦卡锡主义,表示深恶痛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国的麦卡锡主义明明已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为何今天又沉渣泛起?个中缘故值得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