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红军巧渡金沙江 铁流后卫筑防线
发布时间:2019-07-22 09:55来源: 网络整理继续来看“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系列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长征路万里行》移动报道团队,跟随红军挺进金沙江的足迹,从云南寻甸来到了禄劝,寻找红军渡江过程中的感人故事。
7月20日 再走长征路第40天 云南禄劝
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仅靠6只小船,胜利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潘涛:这里是云南禄劝,红军巧渡金沙江的皎平渡口就在我现在这个位置,大家看,我身后就是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江水表面看上去水流平缓,但下面却是一股一股的暗流,从这里过去,对面就是四川,四川会理是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1935年的5月,渡口过江的唯一工具就是人工摆渡的小木船。
然而,红军进抵金沙江前,蒋介石就已下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没有船如何渡江?在金沙江畔的皎平村委会我们寻访到了一位叫毛洪银的老人,老毛的师傅就是帮红军渡江的一名老船工,他帮我们回忆起当年的经过。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皎平渡镇皎平村党总支书记 毛洪银:这些船都拉到上游去藏起来了,就是船工都走了,红军来的时候到了这个地方,就是一片漆黑,只有一个小窗口,看见灯光,红军就到那里敲门,这个就是张朝寿(的家),红军把情况一讲,他们是做什么的,是好人,打富济贫的。
在张朝寿的帮助下,红军找了6条可用的木船和37名船工。渡江过程中,让毛洪银的师傅印象最深的就是红军严明的纪律和渡江的有序。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皎平渡镇皎平村党总支书记 毛洪银:37名船工,他是轮流上船,停人不停船。一号船、二号船,就这么按照这个号出,排起来的,编成号挂在船上,然后就是一号船载多少人,二号船载多少人,它这里就摆布好了,很规矩他们这个。
短短几天时间,这个不一样的队伍深深感动着船工们。那时红军给养困难,战士们只舍得喝粥,却给船工顿顿吃肉。整整七天七夜,在37名船工和红军全体指战员的默契配合下,3万多红军主力安全渡过了金沙江。当时船工和红军的一番对话也让毛洪银感同身受。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皎平渡镇皎平村党总支书记 毛洪银:红军在这里,就问,老乡,这么大的水,从哪里来的啊,那个杨朝新给他讲,这个水很远啊,它是许多小河,淌到这里就有那么大的水,后来那个红军(就点头说),对对对,就像我们红军一样,队伍边走边壮大。
如今,一座联通川滇的大桥早已修好,两地居民彻底告别了靠小船摆渡的生活,但是这37名船工的名字却永不会被忘却。为掩护全军安全渡江,奉命在石板河阻击追兵的红五军团同样有着伟大而光荣的功绩。他们像一个“铁闸”一样,紧紧把十多万国民党“追剿”军牢牢挡在红军主力部队之后。
追寻红五军团的足迹,我们来到禄劝撒营盘一带,寻找石板河阻击战的战斗遗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潘涛:一路翻山越岭,我们现在终于到达这个山头的制高点,红五军团修筑的两条军事防线现在还清楚可见,这是用石头和泥巴堆砌成的掩体,从这一端过去大概有100多米,刚刚我在这里站了十秒钟,就有小飞虫不停地往眼睛里钻,红五军团就是在这样的险山恶林中与敌人奋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