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国文学》
发布时间:2019-05-05 10:28来源: 未知《德国文学》,(英)尼古拉斯·博伊尔著,续文译,译林出版社2019年4月版,39.00元。
编辑在读
□刘铮
《德国文学》(译林出版社2019年4月第一版)是“牛津通识读本”汉译本中最新的一种。作者尼古拉斯·博伊尔是剑桥大学德语文学教授、研究歌德的专家。这本小书写得极富个性。博伊尔严格界定“德国文学”,所以通常谈德国文学总不免要提及的里尔克、卡夫卡,都被他摒而不论,就因为他们是奥地利人。《德国文学》的起点很高,绝非对一连串名家、名作的粗浅介绍,可以说,中国的读者,假如对德国文学史还缺乏基本认识,那么这本书简直是读不懂的。作者专力从社会-历史角度切入文学,所有作品一律被放入德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来观察、来衡量、来评判,即便是那些我们平日熟悉的描写人的情感和心灵世界的名著,一旦被置入社会-历史的宏观视野,立刻就有不同寻常的意味显现出来,这就不能不使人佩服作者在这方面的高瞻远瞩。博伊尔的眼光,就好像在城市上空盘旋的侦察机,它每一次俯冲,冲向一个有名的文本的时候,你都不免心中一凛,感到他要下的恐怕又是非同凡响的结论。在行文上,作者也是刻意求工,几乎每个句子都经精心结构与雕琢,好像从来没有哪一句会只满足于介绍简单事实,而不伴随着带有评价、引申或反讽意味的从句或修饰语。当然,这样一来,也使翻译此书变成了艰难的任务。
看上去,现在这个中译本还是不错的:至少译者为了与原著的复杂长句搏斗,还是下了不少气力的。当然,译者的英文水平似并不特别高,犯了一些错误,留下一些遗憾,也很自然。下面聊举几处误译的例子,供读者参考。
中译本有些说法与常识违背,一读到那儿,就知道八成是译错了。比如书中讲瓦格纳的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不知为何被此书译者译成了《纽伦堡的工匠歌手》),说“汉斯·萨克斯在剧中被表现为一位信仰叔本华的哲学家兼艺术家”(第98页),这当然不可能:《纽伦堡的名歌手》故事背景设定在16世纪中叶,怎么会有个信仰19世纪哲学家的主人公呢?原文中的Schopenhauerian一词,意思是“叔本华式的”。再如对一幅插图的说明:“歌德58岁时的面部模型(1807)——这是他距离我们最近时期的图片”(第77页),事实上,歌德去世于1832年,他一生留下的图像记录很多,1807年的怎么会是“距离我们最近时期的图片”呢?原文中的the nearest we have to a photograph of him,意思其实是,这是我们现有的最接近于他的照片的东西。因为歌德没能留下照片,所以面部模型就是最接近于照片的东西了。
译者的英文词汇量或许不大,又不肯查字典,所以望文生义的时候不少。比如,作者介绍冯塔纳的名作,说“艾菲的丈夫冯·殷士台顿受自己所属阶层荣誉法典的驱使,在决斗中杀死了他的情敌”(第108页),与“荣誉法典”对应的原文code of honour,其实是许多中型词典里都有的词条,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的解释为“惯常的行为准则;礼仪规则;决斗规则”,在这里似乎可以译为“道德准则”。再如,作者评价格仁拜因的诗,说“语调的不协调是本诗必不可少的要素,却带来了多元的接受可能”(第156页),与“多元的接受”对应的原文mixed reception,是常见的套话,实际上就是“毁誉参半”的意思。
中译本中还有一些句子错得莫名其妙,只能说是译者译到那里的时候,脑子打滑了。比如作者谈保罗·策兰的诗,“尽管包括词汇在内的很多元素都是极其个人化的,但这些让人想起织工的人物缩影获得了罕见的公众阐释”(第146页),后半句的原文为:the call for interpretation that these Webern-like miniatures embody makes them strangely public statements……,先说一句,这里的Webern是指作曲家韦伯恩,他以创作音乐短章闻名,不知译者怎么联想到德文中的Weber(织工)一词了。原句意思比较曲折,大致是说:这些类似韦伯恩风格的短章难于索解,但也正因此,它们反而像是某种公开声明了。再如作者谈歌德,“他对世界历史所怀有的百科全书式的兴趣能够帮助他在德国宫廷和大学里晋升”(第76页),这句译文初读之下好像还有模有样的,可实际上意思完全搞错了。原文为:His encyclopaedic interest in world history was typical of the curiosity that could flourish in German courts and universities,意思是说,他对世界史那百科全书般的兴趣在当时是颇为典型的,德国的那些小宫廷、大学里也会有此类求知欲蓬勃生长。
虽然存在个别误译,但我们知道,“牛津通识读本”丛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英汉对照,在译文别扭或出错的时候,我们大可对照原文,或者干脆直接欣赏原著——这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