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零排放”护一江碧水
发布时间:2019-05-29 04:30来源: 网络整理“这个好,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这就是循环经济的具体表现,了不起!”2005年9月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专题调研浙江新安集团,对氯元素循环给予了高度评价。
生存之路:
资源循环助推升级
“一个传统意义上高污染的化工企业,却在美丽的新安江畔屹立了53年,这本身就是循环经济创造的行业奇迹。”回顾新安集团从创建起就想方设法将资源循环利用到极致,并首创氯元素循环、磷元素循环、硅元素循环,新安集团董事长吴建华不禁感慨万千。
其实,被习近平同志点赞的氯元素循环是“新安循环经济1.0模式”。该模式是新安人在探索草甘膦行业与有机硅行业之间元素转化关系时,发现了草甘膦生产中的副产氯甲烷,并用于有机硅单体生产,同时将有机硅生产产生的盐酸重新返回生产草甘膦,实现了氯元素大循环。
近年来,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对资源循环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模式”已不能满足要求,如原有机硅单体副产的一甲基三氯硅烷、三甲基氯硅烷、甲基氯硅烷单体和高沸物等面临市场萎靡,从略有微利变为亏本处置,因此要开展提升其硅原子利用率的联合技术攻关;含磷有机废水中的磷元素处理成磷泥易造成磷元素浪费,因此要将其转换为有价值的磷元素产品;有机硅单体生产、气相白炭黑生产均会产生的大量氯化氢,而合成有机硅单体、三氯氢硅又需要消耗氯化氢,因此需要开发氯化氢在有机硅生产内部的循环利用技术,以提高氯元素的利用率。
新安集团再次通过集成技术及其产业化,实现了“草甘膦—有机硅”产业链中的磷、硅、氯三种元素的绿色利用,形成三元素的循环利用与提升,创造了“新安循环经济3.0模式”。
2015年,新安集团以白南山园区搬迁为契机,投资20亿元,按照“3.0模式”进行新园区布局建设,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优化工艺流程和原有技术提升,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2015年至2017年,企业利用“新安循环经济3.0模式”,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85亿元、间接经济效益19.24亿元。
安环之路:
不让一滴污水入江
一直以来,安全环保就是悬在化工企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新安集团秉承“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理念,先后两次引进杜邦SHE管理咨询项目:2010年,第一次合作,建立、完善了新的安全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全体员工自觉执行的安全管理机制,并建设了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与文化;2018年7月中旬,第二次合作,杜邦将着力提升管理人员及团队能力意识和技能,加强新安集团内部专家队伍的培养以及总部SHE管理职能的强化;优化新安集团SHE绩效管理体系,以提升管理推动力;推动新安安全文化建设推广和提升。
同时,新安集团组织科技攻关,提高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和监测、监控、自动化控制水平,率先在同行中实现生产装置大型化、控制自动化,在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大量减少生产过程中“三废”的排放。园区搬迁后,废水减排约40%、VOC减排约70%、二氧化硫减排约67.7%、氮氧化物减排约68.9%,危废堆场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设置。
另一方面,新安集团加大环保投入,增强企业安环管理能力。近几年,新安集团在主要产品生产区共投入近4亿元,用于完善环保设施,增设污水除磷装置,并对原有污水生化处理系统进行改造提升。目前,磷的除去率已达到90%以上,破解了磷污染的难题。
此外,新安集团建立了废水二级环保处理系统,即各工厂均建立废水预处理装置,预处理后排入马目区域污水处理总站进一步处理,处理后的水质达到纳管标准后再输送至五马洲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排放。排放过程处于在线监测控制系统的监控之下。
生产基地还建成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设施,增强了企业的环境安全应急处置能力。以智能园区为例,每个工厂都建有一个可容纳24小时污水量的应急池,被称为一级环保应急池。同时,在整个园区总排口设置了7000立方米的应急池,形成二级环保应急保障系统,实现应急“双保险”,真正做到“不让一滴污水入江”。
发展之路:
“激活”智造新动能
近年来,新安集团将数字化能力作为核心竞争能力,积极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基础设施、生产方式、创新模式持续变革。目前,新安集团智能园区已集成生产数据18000点,计划今年年底实现3万点的数据集成,以大数据为基础,形成具有实时感知、优化决策、动态执行等功能的新型制造模式,使生产线用工减少30%,能源消耗降低20%,生产效率提升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