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疗法,让我们如沐阅读春风,人人得而长寿
发布时间:2020-07-15 13:11来源: 未知
作者王波,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与心理健康委员会主任,几十年沉浸于书海,出版的书籍均与图书相关,《阅读疗法》是他的处女作,也是他投入最多感情和精力的一本书,曾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等奖项。
提到阅读疗法,多数人恐怕会充满好奇,想一探究竟,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阅读疗法在西方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不同的定义,较权威就有近二十种,王波先生经过了反复查阅文献、对比差异,给出了精要的定义:“阅读疗法就是从以文献,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
在人类文化诞生过程中,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发生的动机在于“人类在面对大自然时有太多的无助感、敬畏感和空虚感等精神危机,需要创设精神支柱和价值系统来加以应对,从而导致了这些学术的发生"。因此,这些人文科学先天具有治疗功能,那么阅读有人文科学内容的读物,当然也就有治疗的功效。阅读疗法之所以可信,在于它具有事物发生的先天优势。
王波先生不但从发生学角度做出了探索,还从心理学、生理学、心理生理学等各角度,深入探究阅读疗法的原理,让我们对阅读疗法运用更得心应手。
阅读疗法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方早在中世纪便出现了信徒通过阅读《圣经》、《古兰经》,达到内心安宁的疗效。而他们大多数对教义的理解和吸收,大都是从阅读中获得的。
国内有意识进行阅读疗法则更早。根据南朝梁代的文艺理论家刘勰的考证,远古的中国人就创造了文体“箴",用以规过,疗以心疾。在《文心雕龙》的《铭箴》篇中说:"箴者,针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斯文之兴,盛于三代(三代:指夏、商、周)。作者不仅探寻了国内阅读疗法的起源,还清晰地理清了中国数千年阅读疗法的发展演变轨迹。
从先秦始于诸子百家,有孟子的《尽心》,庄子的《养生》,《黄帝内经》……少不了孔子等思想家、教育家的谆谆教诲。
据《韩诗外传》记载:“闵子骞始见于孔子,有菜色,后有刍豢之色。子贡问之曰:‘子始有菜色,今有刍豢之色,何也?’闵子曰:‘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门,夫子内切磋以孝,外为之陈王法,心窃乐之。出见羽盖龙旗,旃裘相随,心又乐之。二者相攻胸中而不能任,是以有菜色也。今被夫子之教寝深,又赖二三子切磋而进之,内明于去就之义,出见羽盖龙旗,旃裘相随,视之如坛土矣。是以有刍豢之色。”
从先秦两汉到明清,书中类似的理论和疗法案例不胜枚举,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李渔的《笠翁本草》的阅读疗法理论大纲,还诞生了如张潮的《书本草》这样的经典阅读疗法书目。当然,阅读疗法除了正面案例,还出现了阅读伤人的负面案例,书中也有记载,特别是法国的思想家福柯在他的成名作《阅读与癫狂》中,多次论述到阅读和癫狂的关系,对阅读疗法的毒副作用的揭示入骨三分。
看了书中后记才了解,王波先生如此用心地研究阅读疗法,除了早期对文学的热爱,还与自己的父亲晚年的病情有关。2002年,曾是中学英语教师的父亲,退休之后精神不振,似乎抱着“不教学,毋宁死"的心愿,很快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患病的过程中,作者才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阅读疗法的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在父亲手术完后一年内,连续发表了十几篇的研究阅读疗法的的论文,实际上这些都是与死神赛跑的产物。
王波先生的这本书,除了学术价值外,又添了一份深深的赤子之情,不是一本可一次泛读带过的作品。日常生活中,许多书友遇到形形色色的精神方面的问题,有时可以向身边的人吐槽;有时也可以上网络,寻找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当然,对于爱读书的您,书也可以成为了一位"通情达理"的好助手,帮您及时渲泄不良情绪,转移注意力,调理好精神状态。阅读疗法的神奇就在于它的预防和辅助功效,本书至少可以帮助您选书时,多一点自觉,选到一本知情、合意的好书。
"阅读进德,大德必寿;阅读近仁,仁者寿。”也愿我们如沐阅读春风,人人得而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