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當“証人”有喜也有憂技術雖好但尚未成熟
发布时间:2019-06-14 16:11来源: 网络整理原標題:區塊鏈當“証人”,有喜也有憂
最近,視覺中國再次被卷入輿論漩渦。6月1日,“@蘑菇攝手黃耀華”發微博稱,視覺中國侵犯其圖片版權,裁掉了他的圖片水印以此牟利。6月2日,“@蘑菇攝手黃耀華”更新微博澄清,2014年他將16張圖片授權給漢華易美公司,不知道現在的視覺中國即當時的漢華易美,誤以為視覺中國盜用圖片。事實上,自區塊鏈技術在版權領域開始應用后,類似授權單位的名稱變更已經能夠被及時知悉,類似的誤會也會少一些。
然而,與其他新事物一樣,區塊鏈在發展過程中可以發揮獨特優勢,但同時也面臨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前召開的多個關於版權的研討會上,一些專家學者也就著作權案件中的區塊鏈技術進行了深度探討。
司法應用區塊鏈技術
已初見成效
一直備受關注的區塊鏈技術在著作權案件中能夠發揮什麼作用?實際上,在司法案件中,區塊鏈技術已經開始充當起了“証人”的角色。
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法官張璇說:“區塊鏈技術已經從最初的支付手段延伸到其他的領域,包括‘區塊鏈+司法’的應用場景,區塊鏈在中國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2018年6月28日,全國首例區塊鏈存証案在杭州互聯網法院一審宣判,法院支持原告採用區塊鏈作為存証方式並認定了對應的侵權事實。此案中,原告華泰一媒公司為証明被告深圳某公司在其運營的網站中發表了原告享有著作權的相關作品,通過第三方存証平台進行了侵權網頁的自動抓取及侵權頁面的源碼識別。在此過程中,原告並未採取到傳統的公証處公証,而是使用了區塊鏈存証方式,得到了杭州互聯網法院的認可。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一條提及“當事人提交的電子數據,通過電子簽名、可信時間戳、哈希值校驗、區塊鏈等証據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術手段或者通過電子取証存証平台認証,能夠証明其真實性的,互聯網法院應當確認”,這是我國首次以司法解釋形式對可信時間戳及區塊鏈等固証存証手段進行法律確認。
2018年9月9日,北京互聯網法院挂牌成立,抖音短視頻訴伙拍小視頻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成為北京互聯網法院受理的第一案,這是該法院受理的第一起使用區塊鏈取証的案件。北京互聯網法院院長張雯在2019中國網絡版權保護與發展大會上表示:“截至今年4月25日,我院受理各類案件達15520件,其中互聯網安全案件超過1萬件。互聯網法院還運用了區塊鏈技術作為網絡版權電子証據,並形成了以法院中心為節點的開放區塊鏈平台,解決了網絡版權存在的電子証據存証難和認証難的問題。”
剽竊成本低、取証難、維權難,這些問題一直是著作權案件要面對的“心頭大患”。台灣政治大學教授宋皇志指出,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非篡改性等特點,這使得著作權交易與著作權案件的處理更加方便。
宋皇志說:“在一些著作權案件中,有的人會到出版社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看很多的手稿,區塊鏈可以幫我們簡化這個過程。在區塊鏈裡,每一個用戶都沒有真實的名字,他們都是由數碼化的地址所代表的,是匿名的區塊鏈結構,因此每一筆交易都可以在區塊鏈中進行開放性的操作。”
張璇提到,在一起她遇到的案件中,原告主張著作權的作品是網絡題庫中的70萬道題。“對於體量非常大的案件,如果能使用區塊鏈來存証的話,就能很及時地做存証工作,並能降低權利人的存証成本。”
此外,短視頻和直播平台這幾年發展得比較快。有的短視頻平台會把影視作品截成成千上萬個視頻來播放,張璇認為,這種情況下如果能用區塊鏈存証的話,能很大程度地降低權利人的存証成本。另一方面,因為短視頻有更新速度快的特點,所以“如果能用區塊鏈來存証的話,也可以克服取証不及時帶來的問題”。
從更宏觀的層面來看,張璇認為:“區塊鏈對著作權案件的審理也會有幫助。首先,可以降低法院在核實關聯案件當中的一些相關事實的成本。最典型的就是同一個作品的原告可能在中國的各地都提起侵權訴訟,如果他的作品原件隻有一份,那麼在審理過程中需要核對原件時,就需要從A法院拿回原件送到B法院,之后又送到C法院,成本很高,但如果每個法院都有自己的節點,實際上也能降低這種訴訟成本。其次,區塊鏈存証可以幫助法院核實跨境執法的判斷,從而提升司法效率。”
技術雖好但尚未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