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茶」圈,到底有多内卷??
发布时间:2023-03-16 02:24来源: 未知看重早餐,意味着把生活看得很重”,早餐可以说是人一天中最初的期待,有着“早餐之都”称号的地方,大多都有生活气。
早茶则是早餐中的惬意之最,其实除了为大家熟知的粤式早茶、扬州早茶,北方也有城市过着自己的早茶文化。品一顿早茶,也就读懂了这座城市的气质。
一年逛两次茶楼,
广州人说:不行!
广州人的一天,是从“叹早茶”开始的。“叹”是品味和享受之意,从“叹早茶”可以一探广府文化的某种特性。
去茶楼点上一壶茶,两三笼点心,和三五好友“叹”半日是广州人的饮食文化,年长者一早上茶楼,年轻人用时髦的Brunch(早午餐)开启一天,随它城市如何变迁,一如既往是叹早茶的气定神闲。
喝早茶兼遛鸟,生活啊
北京人打招呼问“吃了吗您内?”,广州人清晨偶遇则是问候“饮咗茶未呀?”,广东人一早“饮茶”的习惯发端于珠三角(尤以广州为盛),时间大约可追溯到清代。
茶价二厘、供应粥粉面和点心的“二厘馆”是广式茶楼的前身。海运、商贸发达的广州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大量以劳动力谋生的外来人口涌入,不定时需要补充体力的进食需求催生低档茶肆“二厘馆”的出现。
点心笼的蒸气,是老广的生活气
劳作的空档期,苦力们找间二厘馆歇脚,一壶粗茶,两件点心,与工友们吹吹水(聊天),这便是茶楼所形成的公共空间早期形态。
清中叶时期,广州“一口通商”,使得广州长期占据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十三行官商们也从中积累了巨额财富,豪奢阶层迎来送往、谈生意,堂皇体面的高档茶楼应运而生。“有钱上高楼,无钱地下踎(蹲)”,上高楼饮茶,渐渐成为了广州商圈的一种风气。
“一口通商”是1757年至1842年清政府限定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广州一地通商的政策,而“十三行”所在地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场所。
图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第十甫路的茶楼“陶陶居”总店
位于广州城西门外的西关借着邻近十三行的地利,成为店铺林立的商业宝地。在1856年十三行因大火衰落后,西关发展势头仍然不减。
西关为什么成为广州的商业宝地呢?因为在旧时广州城内是衙署、庙观、摊肆;城东多教场;城北城南则分别被越秀山和珠江阻隔;只有西关水网密布、交通便利且留有大量空间。
图为广州西关恩宁路街景
饮早茶最早从何时开始的?至今没有一个定论。根据大部分记载,应是从清朝咸丰年间出现了“厘馆”。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百年老店陶陶居、莲香楼最早都诞生在19世纪末西关的第十甫路。这里也诞生了近代广州最早的戏院、房地产等。
1948年,《旅行杂志》上一篇文章《广州情调》谈广州人为何爱上茶楼:一是有茶瘾;二是朋友联络交际;三是生意经,买卖“斟盘”。
图源:电视剧《狂飙》
茶楼兴起之后,顾客群体发生了变化,叹早茶成为广府商业社会的交流方式。来茶楼的人不是为了饱腹,而是为了谈事、联络,所以为了留住人、耗时间,点心越做越小巧、精致。
既然是饮茶,坐下第一件事就是开茶位点壶茶,铁观音、普洱、红茶比较受欢迎(因为能消食),如果在香港喝早茶,香片和寿眉也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