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 《非我所愿》:好剧不是简单拼贴
发布时间:2020-03-09 21:47来源: 未知主要内容如下:甚至会让你想到一些更久远的校园青春,比较明显的是《魔女嘉莉》,面对欺凌和羞辱,平时逆来顺受、寡言少语的主角轰然爆发,用超能力将对方粉身碎骨,披着满身血污,身边人群尖叫着四处逃窜。
甚至会让你想到一些更久远的校园青春,比较明显的是《魔女嘉莉》,面对欺凌和羞辱,平时逆来顺受、寡言少语的主角轰然爆发,用超能力将对方粉身碎骨,披着满身血污,身边人群尖叫着四处逃窜。
《非我所愿》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让人想起1985年的电影《早餐俱乐部》,影片把美国高中校园分为5个基本类别:运动员、拉拉队长、朋克、书呆子和怪胎,这也体现在《非我所愿》中。女主西尼性格孤僻、独来独往,属于同学眼中的怪胎,她的女友迪娜美貌、开朗,是人群的注意焦点,无疑是拉拉队长那一类。
迪娜的男友布兰德有“雕刻版的下颌线”和“搓衣板一样的腹肌”,属于运动员。而那个一直注意西尼的男孩斯坦利,开着破旧的老爷车,穿着彩色短袖T恤,留着卷发和圆框墨镜,算是朋克和书呆子的混合体无误了。
从配色和构图的角度来说,剧中采用的高饱和度暖色调,让人不禁想起韦斯·安德森,这位著名美国导演以善于在镜头前玩弄色彩出名;而不时出现的复古元素,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流行音乐、电影海报、流行游戏等等,又很像《怪奇物语》,这部剧一经播出后,带红了一阵美式复古风潮流,许多服装品牌推出了电视剧专属T恤,Gucci甚至以此为主题,举办了一次走秀展。
就连女主角西尼本人也让人联想起什么——她是《小丑回魂》的女主角,那同样是一部讲述青春与成长的电影,而且也是惊悚片。
总体而言,《非我所愿》的一切,从开头到结尾,从情节到时长,从构图到配乐,无一不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借鉴气息,仿佛一锅糅合成的大杂烩。
有人戏称《非我所愿》是一部AI用大数据合成的作品,校园、迷茫、丧、科幻、超能力、惊悚、复古。。。。。。出品方Netflix精准地计算了观众的口味,将所有痛点集合在一部剧中,但偏偏反响一般: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不算太坏,但,就是不够好,打动不了人内心最脆弱的角落。
《非我所愿》本质是一部青春片,核心就该讲好属于青春的故事。它试图模仿的是《去他X的世界》里的“丧”,但却只学到皮毛,没有精髓。在《去他X的世界中》,“丧”只是外壳,艾丽莎和詹姆斯为爱走天涯背后,是用漫不经心的荒诞来折射一个深刻的现实:本该由父母、教师、社会组成的保护膜,却变成了束缚、伤害孩子的荆棘;本应该起到治疗、帮助他们的成年人,却成为了逼着孩子走向绝路的幕后推手。成年人对青少年心怀蔑视,而所谓的成年人未必比十八岁的孩子更懂得生而为人的意义。面对这样冷酷、无理、绝望的世界,如果痛苦无法发泄,那么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怎么做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
触及内核的反思和觉醒,在《非我所愿》中根本没有引发,观众只能看到一个因为友情、爱情挣扎的孤僻少女,每天最大的烦恼就是大腿上长了痘痘,或是心爱的女友又对满身腱子肉的运动员笑了一下。这样的青春虽然真实,到底浅薄了一些。两个女主和男性的感情线也莫名其妙,宛如一段没剪干净的线头,毛躁地开始,扭捏地结束。
人人都怀念的青春美好吗?未必,青春更像是一部惊悚剧,不甘和困惑多于爱,抽枝拔髓的欲望压抑在瘦小的躯体里,伤害和歧视在校园这个高密度的容器里频繁地冲撞,刷洗着稚嫩和敏感的心灵,这些都被掩盖在“他们还只是孩子”的外衣下。
可惜的是,《非我所愿》的原著探讨的正是关于性、友谊、亲情、暴力和自杀的严肃问题。导演保留了原作中“丧”的元素,但进行大幅度弱化,这导致原有的复杂和深度被削减,每逢剧情迎来高潮,就被西尼爆发的超能力打断,导致处处都有断裂感。换句话说,这部剧虽然拿“丧”做噱头,却不敢揭示“丧”背后真正的内涵。
《非我所愿》仅仅满足于吸引观众的眼球,只提供了“宣泄”而不是“反思”,非常可惜。这也从侧面给予我们反思:好的电视剧绝不是简单的做“加减法”,什么元素受欢迎,就粗暴地叠加,重要的永远是精神和内核。
本文文章转载自新浪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