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考点摘要: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布时间:2020-05-29 15:23来源: 网络整理2020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对外出务工劳动力,要在就业地稳岗就业。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强化兜底保障。搞好脱贫攻坚普查。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
【中公公考角度解读】
[深刻内涵]
物质生活与精神境界的双重提升。人无精神不立。贫困现象从表象上看是物质贫困,从根子上剖析往往也伴随着精神贫困。我们看到,有的群众脱贫主动性不足,对政策依赖性太强,“等靠要”思想严重;一些群众脱贫之后,物质上富裕了,文化生活却单调贫瘠。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如果只注重物质层面的扶贫帮困,而忽略精神层面的励志益智,往往治标不治本,管一时难管长远。摆脱贫困并不仅是物质上的脱贫,还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
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双重变革。处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程度的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生活方式和谋得社会生活必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改变生活方式、变革生产方式,是解决贫困问题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双重保障。生存权和发展权关系、象征着人格与尊严,没有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而贫困严重制约着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也是人们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需求的障碍和壁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实现人民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双重实现。我国贫困问题具有区域性特征,在客观条件上,贫困的产生往往是由地理位置偏远、自然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原因导致的,并与人们长期相对封闭、同外界脱节、文化素质不高,以及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滞后、抗风险能力不足等因素相互交织,由此造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的落后和地区、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当前,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减贫脱贫的过程,也就是向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不断迈进和积极融入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发育滞后,社会文明程度低”是深度贫困的主要成因之一;必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困难与挑战]
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外出务工受阻。疫情原因,一些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到影响,如不采取措施,短时间内收入就会减少。二是扶贫产品销售和产业扶贫困难。贫困地区农畜牧产品卖不出去,农用物资运不进来,生产和消费下降,影响产业扶贫增收。三是扶贫项目停工。易地扶贫搬迁配套、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道路等项目开工不足,不能按计划推进。四是帮扶工作受到影响。一些疫情严重的地区,挂职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暂时无法到岗。
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据各地初步摸底,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存在致贫风险。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防止松劲懈怠、精力转移。随着越来越多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一些地方出现了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干部精力分散的现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屡禁不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仍有发生,个别地区“一发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部分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参考对策]
要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疫情严重的地区,在重点搞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可以创新工作方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没有疫情或疫情较轻的地区,要集中精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要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在企业复工复产、重大项目开工、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优先组织和使用贫困劳动力,帮助贫困劳动力尽快有序返岗。要切实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支持扶贫产业恢复生产。